
(1) [cough]∶咳嗽
利喉曰謦欬——《通俗文》
行路過者,稍顧視謦欬皆呵止也。——陸遊《老學庵筆記》
(2) [talk and laugh at]∶談笑
昆弟親戚之謦欬。——《莊子·徐無鬼》
隔顔色而可親謦欬。——《清史稿》
亦作“ 謦咳 ”。咳嗽。亦借指談笑,談吐。《莊子·徐無鬼》:“夫逃空虛者,藜藿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 成玄英 疏:“況乎兄弟親眷謦欬言笑者乎?” 南朝 梁 簡文帝 《六根忏文》:“得彼天聰,聞開塔關鑰之聲,彈指謦咳之響。” 唐 黃滔 《啟侯博士》:“ 蜀 璧端居, 管 牀兀坐,既佩茲謦欬,益勵彼顓愚。” 宋 蘇轼 《黃州還回太守畢仲遠啟》:“路轉湖陰,益聽風謡之美;神馳鈴下,如聞謦咳之音。”《新華月報》1980年第10期:“在 重慶 時,我得以經常親聆 周6*恩6*來 同志的謦欬。”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謦欬漢語 快速查詢。
“謦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和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例句或粵語用法,可查閱《知行錄》或粵語方言詞典。
《謦欬》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詞訖也。它的主要用途是在古代文獻中表示一句話的結束或結尾。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這個詞了,但在古代文獻中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謦欬》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欠字旁。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謦欬》起初是由古代士人在寫作時用來表示詞的結束,在明清時代成為正式的标點符號,用于表示句子結束。後來,隨着現代标點符號的普及,它的使用逐漸減少。
繁體字中,謦欬的形狀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言字旁和欠字旁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謦欬》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整體形狀更加方正,筆劃更多,比現代字體更加複雜。
1. 他的講話謦欬了。 2. 文章的結尾謦欬了。
《謦欬》是一個單獨的詞,目前沒有組詞的相關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可以用其他标點符號來替代《謦欬》的使用,比如句號、問號、感歎號等。
《謦欬》表示句子的結束,在句子的開始部分沒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