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遇的意思、詭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遇的解釋

(1).謂違背禮法,驅車橫射禽獸。《孟子·滕文公下》:“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趙岐 注:“橫而射之,曰詭遇,非禮之射,則能獲十。” 朱熹 集注:“詭遇,不正而與禽遇也。” 漢 劉向 《說苑·修文》:“不失其馳,不抵禽,不詭遇,逐不出防,此苗獮蒐狩之義也。” 漢 張衡 《東京賦》:“馭不詭遇,射不翦毛。”

(2).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追求、取得某種東西。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争》:“是故 孟之反 以不伐獲聖人之譽, 管叔 以辭賞受嘉重之賜,夫豈詭遇以求之哉,乃純德自然之所合也。” 唐 白居易 《適意》詩之二:“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 景耀月 《古詩》:“詭遇謀人國,隘者或見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詭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詳細說明

  1. 本義溯源
    源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典故:孟子以打獵比喻行事準則,提到“範我馳驅”(按規矩駕車)終日無獲,而“詭遇”(橫沖直撞)卻能快速捕獲獵物,強調不合禮法的行為雖有效但不可取。

  2. 引申用法
    後演變為對“走捷徑”“投機取巧”行為的批判。例如:

    • 唐代白居易《適意》詩:“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表達拒絕以不正當手段謀利的态度。
    • 漢代張衡《東京賦》“馭不詭遇,射不翦毛”,借狩獵規則諷喻治國應守正道。

三、使用場景


四、關聯辨析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注釋,可參考《孟子》及朱熹、趙岐等學者的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詭遇的意思

詭遇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偏正結構表示,可以解釋為因機緣巧合而發生的奇特的遭遇或經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詭遇字由部首讠(yǐn)和部首心(xīn)組成,整個字共包含13個筆劃。

來源和繁體

詭遇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莊子·明堂》一篇中,這個詞語在古代漢字中沒有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詭遇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些不同。例如,詭字過去的寫法是“詭”,遇字過去的寫法是“遇”。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他說出了一個令人詭遇的故事,讓大家都感到非常驚奇。

2. 這次旅行真是個詭遇,我們居然碰到了一個長途車故障,并被困在了山區兩天。

組詞

詭異、詭計、遭遇、意外

近義詞

詭秘、離奇

反義詞

正常、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