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木砍伐或死亡後殘留在地上直立的一段。 沙汀 《航線》:“系在枯樹樁上的破船,遠遠的鏡子樣晃着的湖泊和河道,都明明白白地望得見了。”
“樹樁”一詞的詳細解釋可綜合如下:
字面含義
指樹木被砍伐或自然死亡後,殘留在地面上直立的一段()。通常包含根系和部分樹幹,高度因樹種和環境而異,可能從幾十厘米到數米不等。
延伸比喻
在成語中,可比喻事物的根基或不可動搖的基礎()。例如“樹樁般穩固”形容基礎牢固。
外觀特點
生态作用
可作為鳥類、昆蟲等小型生物的栖息地,參與生态循環()。
實用領域
用于建築支撐、家具木材或雕刻工藝品()。例如樹樁砧闆()、雕刻成小椅子()。
藝術與文學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場景元素,如沙汀《航線》中描述“枯樹樁上的破船”()。
以上内容綜合了字面解釋、結構特征及文化應用,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領域(如盆景工藝或生态研究),可參考相關專業資料。
樹樁是指樹木被砍伐或倒塌後剩下的樹幹部分,通常是指那些留在地面上的部分。
樹樁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樹樁的筆畫數為7畫。
樹樁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樹”和“樁”兩個字組合而成。樹意指植物的一種,高大直立,有莖和分枝;樁意指木材的一種,用于作為建築和支撐的物體。因此,樹樁即指樹木剩餘的部分。
在繁體字中,“樹樁”一詞的寫法為「樹樁」。
在古代,樹樁的寫法有所不同。樹字旁曾寫為「木」,樁字旁3字共用「亥」、「石」和「又」,形态和現代漢字有所差異。
1. 森林裡的樹樁散發着陣陣木質的香氣。
2. 農民用樹樁搭建起了臨時的棚屋。
3. 隊員們高興地跳到樹樁上,進行平衡訓練。
1. 樹根:指樹木下面紮根的部分。
2. 樹皮:指樹木的外部覆蓋物。
3. 樹冠:指樹木頂部的分枝和葉子。
1. 樹幹:指樹木的主幹部分。
2. 樹木:指植物的一種形态,通常由樹幹、樹冠和樹根組成。
3. 樹本:指樹木的根部。
1. 小草:指矮小的植物,通常沒有明顯的樹幹。
2. 伐木:指砍伐樹木,與樹樁相反的行為。
3. 砍樹:指砍倒整棵樹,不留下樹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