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men in general]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借指婦女
諸葛亮數挑戰,帝( 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帼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
巾帼英雄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晉書·宣帝紀》:“ 亮 ( 諸葛亮 )數挑戰,帝( 司馬懿 )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後因以為婦女的代稱。 明 沉璟 《義俠記·征途》:“鬚髯輩,巾幗情,人間羞殺丈夫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談飲俱豪,不類巾幗。” 董6*必6*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巾帼漢語 快速查詢。
“巾帼”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巾帼”原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由絲織品、發絲或竹木片制成,外裹彩色長巾并點綴金玉裝飾。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宣帝紀》,記載諸葛亮送巾帼給司馬懿以嘲諷其避戰的故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曆史人物案例,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曆史典籍。
巾帼是一個表示“婦女”的詞語,指的是以巾和帼(古代婦女所戴的頭巾)作為象征,代表婦女群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巾帼的部首是巾(45畫),拼音jīn;帼的部首是幸(8畫),拼音guó。
來源:巾帼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文苑》之中,意為“婦女”。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代表勇敢的女性,尤其是指傑出的女性或女英雄。
繁體:巾帼的繁體字為帷幄(wéi)。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巾帼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巾的字形是指一個用來包裹頭發的布條,帼則是泛指女性所戴的頭飾。古時候,巾帼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詞語,而是表示“女性”的組合用法,具有女性的特征和象征。
例句: - 擁有一顆巾帼之心,我們可以為家庭和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 她是我們學校的巾帼英雄,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組詞:巾帼團體、巾帼志願者、巾帼文學
近義詞:女性、婦女、女士
反義詞:男子、男性、男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