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擂槌的意思、擂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擂槌的解釋

研物用的槌子。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小經紀》“擂槌”原注:“俗諺雲:‘ 杭州 人一日喫三十丈木頭。’以三十萬家為率,大約每十家日喫擂槌一分,合而計之,則三十丈矣。”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谑·少保吏筆對》:“他日 古春 又過學堂,見 于 ( 于謙 )梳成三角之髻,又戲曰:‘三角如鼓架。’ 于 又即對曰:‘一秃似擂槌。’”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陷選》:“説道每日呵擂搥吃一丈,脂粉塗千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擂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實物工具
    指研磨或搗碎物品用的木槌,常見于傳統食物加工場景。例如宋代《武林舊事》提到杭州人用擂槌磨米漿,明代文獻則描述其形狀類似鼓槌。

  2. 發音與結構
    讀音為léi chuí(部分方言可能讀作“lèi chuí”)。其中“擂”指研磨或擊打動作,“槌”為木制敲擊工具。


二、引申與比喻

  1. 熱鬧場面的象征
    在成語或俗語中,擂槌可比喻喧鬧歡騰的場面(如擊鼓奏樂時的熱烈氛圍)。

  2. 文學修辭
    明代《七修類稿》曾用“一秃似擂槌”形容秃頭,顯示其形狀特征被用于诙諧比喻。


三、曆史記載

如需進一步探究方言用法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武林舊事》《七修類稿》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擂槌的意思

《擂槌》是一個成語,意為拍打槌子。一般用來形容拍賣時拍闆定價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擂槌》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分别代表手部和木材。根據部首手和木的位置和筆畫數,可以将其拆分為“扌”、“木”、“斥”三個部分。

來源

《擂槌》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爾雅》一書,是《禮》部中的一種儀式行為。在古代,在拍賣或商貿活動中,拍賣師或商販如果确定了價格,就會通過拍打槌子來表示成交或定價。

繁體

《擂槌》的繁體字為「擂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擂槌的漢字寫法較為簡單,并沒有細緻的變化。一般采用标準字體,沒有特别的古體字或隸書字形。

例句

他高舉擂槌,宣布這件古董已經出價一百萬。

組詞

擂槌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擂台(形容拍賣現場),擂柱(形容在拍賣場上高舉拍賣槌的人),擂台賽(指有人觀看的比賽)。

近義詞

接近《擂槌》意思的近義詞是“敲槌”。

反義詞

與《擂槌》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是“棄權”或“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