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违背礼法,驱车横射禽兽。《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赵岐 注:“横而射之,曰诡遇,非礼之射,则能获十。” 朱熹 集注:“诡遇,不正而与禽遇也。” 汉 刘向 《说苑·修文》:“不失其驰,不抵禽,不诡遇,逐不出防,此苗獮蒐狩之义也。” 汉 张衡 《东京赋》:“驭不诡遇,射不翦毛。”
(2).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取得某种东西。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是故 孟之反 以不伐获圣人之誉, 管叔 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 唐 白居易 《适意》诗之二:“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景耀月 《古诗》:“诡遇谋人国,隘者或见丑。”
“诡遇”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本义溯源
源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典故:孟子以打猎比喻行事准则,提到“范我驰驱”(按规矩驾车)终日无获,而“诡遇”(横冲直撞)却能快速捕获猎物,强调不合礼法的行为虽有效但不可取。
引申用法
后演变为对“走捷径”“投机取巧”行为的批判。例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注释,可参考《孟子》及朱熹、赵岐等学者的注解。
诡遇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偏正结构表示,可以解释为因机缘巧合而发生的奇特的遭遇或经历。
诡遇字由部首讠(yǐn)和部首心(xīn)组成,整个字共包含13个笔划。
诡遇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在《庄子·明堂》一篇中,这个词语在古代汉字中没有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汉字中,诡遇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相比有些不同。例如,诡字过去的写法是“詭”,遇字过去的写法是“遇”。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再使用。
1. 他说出了一个令人诡遇的故事,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2. 这次旅行真是个诡遇,我们居然碰到了一个长途车故障,并被困在了山区两天。
诡异、诡计、遭遇、意外
诡秘、离奇
正常、寻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