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歸墟的意思、歸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歸墟的解釋

亦作“歸虛”。傳說為海中無底之谷,謂衆水彙聚之處。《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張湛 注:“歸墟,或作歸塘。” 明 李東陽 《初預郊壇分獻得南海》詩:“歸虛下有通靈地,廣利中含濟物功。”後喻事物的終結、歸宿。 清 龔自珍 《上清真人碑書後》:“餘平生不喜道書,亦不願見道士,以其勦用佛書門面語,而歸墟隻在長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歸墟是漢語中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詞彙,特指古代傳說中海底的無底深谷,被視為衆水彙聚之處。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歸”指百川所歸,“墟”意為深壑,合稱即“衆水彙聚的深淵”。該詞最早見于《列子·湯問》,描述渤海之東有無底之谷,名為“歸墟”,容納天下江河而不增減。《莊子·秋水》中“尾闾洩之”的“尾闾”即歸墟别稱,強調其作為水流終極歸宿的特性。

二、文化内涵與文獻記載

在神話體系中,歸墟被賦予兩大核心意象:

  1. 水文循環樞紐

    《山海經》注疏稱其“八纮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是宇宙水系的彙集點。

  2. 仙境載體

    《列子》載歸墟漂浮五座神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成為後世蓬萊仙島傳說的原型。

三、哲學延伸與象征意義

道家思想将歸墟抽象為“虛而不竭”的哲學符號。東晉張湛《列子注》闡釋:“歸墟以喻太虛”,暗喻道體虛空卻能涵容萬物的特性。這種“有歸于無”的循環觀,亦體現于《呂氏春秋》“水泉東注,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的宇宙平衡論。

現代科學對照:歸墟概念與海洋“藍洞”或海溝地貌存在巧合性相似,如馬裡亞納海溝(深約11,000米),但需明确其本質為神話地理觀,非實證科學描述。


參考文獻

楊伯峻.《列子集釋》. 中華書局, 1979. 查看原文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 1983. 章節索引

袁珂.《山海經校注》.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 相關考釋

張湛.《列子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線上閱讀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 中華書局, 2009. 水文篇節選

網絡擴展解釋

“歸墟”是中國古代神話與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歸墟”原指傳說中位于渤海以東的無底深淵,是衆水彙聚之處。根據《列子·湯問》記載,天下河流與天河之水皆注入其中,但水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二、文獻出處與地理象征

  1. 神話原型:最早見于《列子·湯問》,描述為“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名曰歸墟”。
  2. 地理争議:有現代猜測将其與馬裡亞納海溝聯繫,但古籍中屬于神話地理概念,并非現實地點。

三、哲學與象征意義

  1. 循環與平衡:作為“無增無減”的水流終點,象征自然界的循環法則與永恒平衡。
  2. 生命歸宿:在《山海經》等文獻中延伸為靈魂歸處,體現萬物從混沌而生、終歸混沌的哲學觀。
  3. 文化隱喻:後引申為事物的終結或終極歸宿,如清代龔自珍用以批判道教長生追求的局限性。

四、文字解析

五、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創作,比喻無法挽回的消逝或終極結局,例如:“文明的輝煌終将沉入曆史歸墟”。(注:此例句為語言模型生成,未引用具體文獻)


提示:以上解析綜合了《列子》、字典釋義及神話研究觀點。若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可查閱《列子·湯問》篇或《說文解字》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老凹度白八白蚶包蓄标價布洋娃娃側隱措辦單絲不成線燈影發奮為雄赗襚弗康關谘故客骨瘦形銷雇租涸鲋嘉肥家政救生員擊丸絶憐具明類見麗徒硫化物麗舞落路賣嘴料舌門戶人磨刀雨譜像毬杖取程熱突突三尺銅讪皮讪臉施關束持四海承風嵩峻宿酒索具呒淘成淘濯條分停解挺生啼眼退厚頽阘委靡屼嵲香亭閑逛象胥仙吏瑕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