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归墟的意思、归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归墟的解释

亦作“归虚”。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张湛 注:“归墟,或作归塘。” 明 李东阳 《初预郊坛分献得南海》诗:“归虚下有通灵地,广利中含济物功。”后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清 龚自珍 《上清真人碑书后》:“余平生不喜道书,亦不愿见道士,以其勦用佛书门面语,而归墟只在长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归墟是汉语中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词汇,特指古代传说中海底的无底深谷,被视为众水汇聚之处。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归”指百川所归,“墟”意为深壑,合称即“众水汇聚的深渊”。该词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描述渤海之东有无底之谷,名为“归墟”,容纳天下江河而不增减。《庄子·秋水》中“尾闾泄之”的“尾闾”即归墟别称,强调其作为水流终极归宿的特性。

二、文化内涵与文献记载

在神话体系中,归墟被赋予两大核心意象:

  1. 水文循环枢纽

    《山海经》注疏称其“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是宇宙水系的汇集点。

  2. 仙境载体

    《列子》载归墟漂浮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成为后世蓬莱仙岛传说的原型。

三、哲学延伸与象征意义

道家思想将归墟抽象为“虚而不竭”的哲学符号。东晋张湛《列子注》阐释:“归墟以喻太虚”,暗喻道体虚空却能涵容万物的特性。这种“有归于无”的循环观,亦体现于《吕氏春秋》“水泉东注,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的宇宙平衡论。

现代科学对照:归墟概念与海洋“蓝洞”或海沟地貌存在巧合性相似,如马里亚纳海沟(深约11,000米),但需明确其本质为神话地理观,非实证科学描述。


参考文献

杨伯峻.《列子集释》. 中华书局, 1979. 查看原文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 1983. 章节索引

袁珂.《山海经校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相关考释

张湛.《列子注》.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在线阅读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 中华书局, 2009. 水文篇节选

网络扩展解释

“归墟”是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词义

“归墟”原指传说中位于渤海以东的无底深渊,是众水汇聚之处。根据《列子·汤问》记载,天下河流与天河之水皆注入其中,但水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二、文献出处与地理象征

  1. 神话原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描述为“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名曰归墟”。
  2. 地理争议:有现代猜测将其与马里亚纳海沟联系,但古籍中属于神话地理概念,并非现实地点。

三、哲学与象征意义

  1. 循环与平衡:作为“无增无减”的水流终点,象征自然界的循环法则与永恒平衡。
  2. 生命归宿: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延伸为灵魂归处,体现万物从混沌而生、终归混沌的哲学观。
  3. 文化隐喻:后引申为事物的终结或终极归宿,如清代龚自珍用以批判道教长生追求的局限性。

四、文字解析

五、现代应用

多用于文学创作,比喻无法挽回的消逝或终极结局,例如:“文明的辉煌终将沉入历史归墟”。(注:此例句为语言模型生成,未引用具体文献)


提示:以上解析综合了《列子》、字典释义及神话研究观点。若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可查阅《列子·汤问》篇或《说文解字》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碑阴愁虑出境出令粗词刀光剑影大嚣迭头短褐穿结筏子愤发丰裕改窆秏顇亨仪齁声荒数潢浔花阵蕙的风汇划计白当黑杰黠辑录鲸涛精藴霁严橘颗岢峻魁重连堤蠡测管窥六服镏金路标率亮门梱免征抹头配命频道乾笃邛遇群起攻击燃眉上肴深克衰飒碎累覃思添改桐木鱼顽很翫华顽狭短局捰袖揎拳无止境相傍心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