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外患。《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内難而不辟外難。”《管子·法法》:“彼智者知吾情僞,為敵謀我,則外難自是至矣。”《三國志·魏志·張楊傳》:“ 楊 以糧迎道路,遂至 洛陽 。謂諸将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 楊 當捍外難,何事京都?’”《南史·陳紀下·後主》:“ 後主 愈驕,不虞外難,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外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外部的災難或禍患,尤其特指來自國家、政權或組織之外的威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外難”即“外患”,指由外部勢力引發的災難或危機,如戰争、侵略、政治幹涉等。與“内難”(内部動亂)相對,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國家安危的語境。
詞源與用法
構詞分析
現代語境中,“外難”一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用以描述國際沖突、經濟制裁等外部壓力。例如:“全球化時代,國家需警惕經濟外難與地緣政治風險。”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曆史案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公羊傳》《三國志》等古籍。
外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外部的困難或外界的難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難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的是外字旁,右邊的是難字旁。外難一共有11畫。
來源:
外難在《莊子·大宗師》一文中首次出現。後來被運用為成語,用來形容外部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困難。
繁體:
繁體字是「外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難」字有多種寫法,如古篆的寫法為「難」,隸書的寫法為「難」,而在金文、小篆和大篆中則表現為更加複雜的形态。
例句:
1. 面對外難,我們要勇往直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外難不能阻止我們追求夢想的腳步。
組詞:
外難并沒有相關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成語。
近義詞:
外難的近義詞有外困、外患、外緊。
反義詞:
外難的反義詞為内福,表示内部的福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