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憂民的言論。《書·多方》:“ 有夏 誕厥逸,不肯慼言于民。” 孔 傳:“不肯憂言於民。”
憂戚的言詞。《鬼谷子·權》:“戚言者,權而于信;靜言者,反而于勝。” 陶弘景 注:“戚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
“戚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憂戚的言詞
指帶有憂愁、哀傷情感的言辭。例如《鬼谷子·權》中提到:“戚言者,權而于信”,陶弘景注解釋為“象憂戚而陳言”。
憂民的言論
源自《尚書·多方》:“有夏誕厥逸,不肯慼言于民”,孔傳注解為“不肯憂言于民”,即指為百姓憂慮而發出的言論。
“戚言”的核心含義圍繞“憂”展開,既可指個人情感上的哀戚表達,也可引申為對民生的關切之言。使用時需注意古典文獻與現代解釋的微妙區别。
《戚言》是指表示悲傷或愁苦的話語或言辭。它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在說話時流露出的憂愁、凄涼的情感,或指悼念、哀悼過世的人。
《戚言》的部首是戈,筆畫數為9。
《戚言》一詞源于古代的詔書,用來表達憂傷和哀思。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慼言」。
在古代,漢字《戚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它的繁體字形式「慼言」是古時候的一種寫法。
1. 他黯然神傷,凄楚地說出了一番戚言。
2. 面對親人離世,她悲痛不已,口中不斷述說着戚言。
1. 戚服:指服喪時所穿的孝服。
2. 遺言:指臨終時所留下的話語或詞句。
3. 哀言:表示哀悼或悲傷的話語。
1. 哀語:表示悲傷或悲哀的言辭。
2. 哭詞:用來表達悲痛的詞句。
3. 怨言:表示不滿或苦惱的言辭。
1. 歡言:表示快樂或喜悅的話語。
2. 贊言:表示贊揚或誇獎的言辭。
3. 笑語:用來表達歡笑或開心的話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