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规瑱的意思、规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规瑱的解释

语本《国语·楚语上》:“﹝ 白公 再諫,﹞王病之,曰:‘子復语,不穀虽不能用,吾憗置之於耳。’对曰:‘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 巴浦 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遂趋而退,归,杜门不出。” 韦昭 注:“规,諫也。瑱,所以塞耳。”后世因用“规瑱”比喻进谏。 明 杨慎 《封君乐隐李公墓志铭》:“赋性高朗,洞无城府,然立己峻而矢言直,虽所厚善以及贵势,有过必规瑱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规瑱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特殊玉饰,专用于帝王或高级贵族的冠冕,具有礼仪规范与身份象征的双重含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一、字义解析

  1. 规(guī)

    • 本义为画圆的工具(《说文解字》),引申为“法度”“准则”。
    • 在“规瑱”中,取其“规范礼制”之意,强调玉饰的礼仪功能。
  2. 瑱(tiàn)

    • 特指垂于冠冕两侧的玉饰(《释名·释首饰》),用以塞耳,象征“不听谗言”。
    • 《周礼·夏官》载:“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瑱纩充耳,所以塞聪”,体现其“非礼勿听”的伦理内涵。

二、形制与功能

  1. 形制特征

    • 以玉、石或象牙制成,悬于冠冕丝带(纮)末端,垂至耳际(《礼记·玉藻》)。
    • 考古实物可见于商周墓葬(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瑱),形制多为柱状或琮形。
  2. 礼仪功能

    • 身份标识:仅天子、诸侯及高级贵族可使用(《仪礼·士冠礼》)。
    • 行为规范:提醒佩戴者恪守礼制,言行合度(《白虎通义·绋冕》)。

三、文化象征

  1. “以玉比德”

    • 玉瑱象征儒家“温润而泽”的品德(《礼记·聘义》),体现“君子如玉”的伦理观。
  2. 礼制载体

    • 作为“冕服制度”的核心组件,规瑱与旒、纮等共同构建等级森严的礼仪体系(《后汉书·舆服志》)。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 郑玄注《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4. 班固《白虎通义》,商务印书馆,193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网络扩展解释

“规瑱”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出处

“规瑱”最早出自《国语·楚语上》的典故。故事中,白公多次劝谏楚王,楚王却以“吾憗置之于耳”(把话当耳边风)回应。白公感叹道:“其又以规为瑱也”,意指“难道要把规谏当作塞耳的玉瑱吗?”后世由此将“规瑱”引申为“进谏”的代称,暗含劝谏不被采纳的无奈。


二、单字释义

  1. 规(guī)
    • 本义为画圆形的工具(如圆规),引申为规则、法度,再衍生出“劝告、谋划”之意。
  2. 瑱(tiàn)
    • 古代冠冕两侧垂挂的玉饰,用于塞耳,象征“堵塞听觉”。

三、综合释义

“规瑱”以“规谏”与“塞耳”的对比,比喻直言进谏却未被听取的情景。如明代杨慎的墓志铭中“有过必规瑱之”,即形容直言劝诫的行为。


四、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表达,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其核心含义强调“谏言”与“拒听”的冲突,隐含对统治者闭塞言路的批评。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语》原文及韦昭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安琪儿百技暴人跛鳖千里材轻德薄超陟打凤捞龙砘车盾墨風和日美分详傅近改都勾头贯轶杭庄汉僧黑咕隆咚黑角和心弘休黄绵袄假赁鉴察解当铺荆钗布裙锦香囊旧景泼皮棘下生空门面雷火签儿凉野嘹喨柳永卢儿逻娑緑肥红瘦买舩谧安明熀熀拏获跑凌骠信屏辅青铜时代秋杀蛐蛐儿三门四户上蔡苍鹰赏首沈垫垫神魂世廕倏尔棠朹子唯然五斗先生宵晨峡湾谢傅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