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綏的意思、德綏的詳細解釋
德綏的解釋
謂以恩德安撫。 唐 陸贽 《誅李懷光招谕淮西诏》:“苟或昧於德綏,務以力勝,士旅疲耗,烝黎困窮。” 明 宋濂 《望雲圖詩序》:“當是時,大 明 皇帝定鼎 金陵 ,德綏威讋,萬方嚮化。” 王闿運 《拟李鴻章陳苗事折子》:“可以德綏,可以威服者也。”
詞語分解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綏的解釋 綏 (綏) í 安撫:綏撫。綏遠。綏集(安撫和籠絡)。綏靖(安撫使平靜)。 安好:順頌台綏(舊時書信用語)。 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德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é suí,其核心含義為“以恩德安撫”。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德”(恩德、仁政)和“綏”(安撫、安定)聯合組成,屬于古代政治治理理念的典型表達。
- 應用場景: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或當權者通過施行仁政、恩惠來安定民心、治理國家,強調以道德感化而非武力壓服的手段。
二、引證與例句
- 唐代陸贽在《誅李懷光招谕淮西诏》中寫道:“苟或昧於德綏,務以力勝,士旅疲耗,烝黎困窮”,強調若忽視以德安撫而依賴武力,會導緻民生困頓。
- 明代宋濂在《望雲圖詩序》中提到:“德綏威讋,萬方嚮化”,體現恩德與威懾并用、使四方歸附的策略。
- 清代王闿運提出:“可以德綏,可以威服者也”,指出治理需靈活結合恩德安撫與武力威懾。
三、相關拓展
- 近義概念:德政、懷柔、仁治。
- 反義對比:力征(武力征服)、威壓。
- 現代延伸:如今可用于形容通過道德感召或柔性政策化解矛盾,例如國際關系中的“軟實力”策略。
四、總結
“德綏”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的治理智慧,強調道德力量在安定社會中的作用。其曆史用例多見于政治文告和史書,現代語境中亦可延伸至領導力或外交策略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德和綏。德的拼音是 dé,表示美德、道德;綏的拼音是 suí,表示安撫、平息。
德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而德綏這個詞也有相應的古代寫法,一些文獻中記載着類似于「德穗」或「德穗垂」的變體。這些變體字在形狀上有所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
德綏這個詞的繁體字形式比較固定,保留了傳統的部首結構和筆畫順序,即「德綏」。其中德部的結構較為複雜,包括了德字的所有筆劃;綏部則由兩個獨立的筆畫構成,分别是「纟」和「彐」。
以下是德綏這個詞的一個例句:「以德綏民心,以文化安撫社會。」
德綏這個詞可以進行組詞,如「德行」(美德)、「綏靖」(安撫平息)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用「仁義」、「德行」等來表示類似的概念。
德綏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語,但可以通過使用相反的詞語來表達相反的意思,比如「惡劣」、「動蕩」等。
總結:
- 德綏是由「德」和「綏」兩個部首組成的詞語。
- 德綏的部首是德和綏,其拼音分别為 dé 和 suí。
- 德綏的繁體字形式為「德綏」。
- 德綏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體。
- 德綏可以進行組詞,具有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