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鰟皮 ”。魚名。即鳑鲏。 黃侃 《蕲春語》:“ 羅氏 ( 宋 羅願 )雲:‘今人謂之旁皮鯽。’吾鄉至今猶然,其字作鰟魮。” 胡祖德 《滬諺》卷上:“鰟魮魚有三寸肚腸。”參見“ 鰟鮍 ”。
(2).烏藥的别名。 清 李元 《蠕範·物名》:“草木而蛇魚名者……烏藥,鰟魮;絲瓜,魚鰦。”參見“ 鰟魮樹 ”。
“鳑魮”實際應為“鳑鲏”(拼音:pánɡ pí),是鯉形目鯉科鱊亞科魚類的通稱,又稱“四方皮”。以下是詳細解釋:
注意:名稱易誤寫為“鳑魮”,正确寫法為“鳑鲏”,其獨特繁殖行為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案例。
《鳑魮》(páng yú)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一種淡水魚類。鳑魮常見于中國南方的水域,尤其是江河湖泊中。它的外形酷似鲶魚,身體長而扁平,頭部寬大,口鼻發達。
鳑魮的偏旁部首是魚字旁“魚”,包含了兩個筆畫。
鳑魮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根據文字組成來看,它應是由“鳑”和“魮”兩個字組成。其中,“鳑”(páng)指的是一種鳑鲏鳕魚,而“魮”(fù)是一個用于構成魚名的字形。在繁體字中,“鳑”保留了大部分構造,而“魮”則由複雜的字形“䱟”所代替。
根據古代字典的記載,古時候鳑魮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鳑”字的字頭是“凡”,而在《康熙字典》中,“鳑”字的寫法是“魸”。不同的字書和曆史時期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
1. 河水清澈,遊動着許多鳑魮。
2. 漁民在釣魚時,抓到了一條大鳑魮。
組詞:鳑魮魚、鳑魮肉、鳑魮炖湯。
近義詞:鲶魚、草魚。
反義詞:無。因為鳑魮是一種特定魚類,沒有明确的相反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