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兩崖甃石,鲸獸欄楯,鏤鐫如玉。”
“镂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juān,其核心含義為雕刻,但根據不同語境可引申出更豐富的解釋。以下是詳細分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雕刻技藝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揚州畫舫錄》等古籍文獻來源。
《镂镌》這個詞是指利用刻劃、雕琢等手法在堅硬的物體上制作出精美的圖案或文字,具有藝術價值的一種裝飾方法。它通常用來形容物件經過精細的雕刻而展現出的精美和工藝。
《镂镌》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金”和“刀”。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镂镌》一詞源于古代的印刷技藝。在古代印刷術中,木闆的上面會鑲嵌上很多細小的金屬鑄了字的方塊,每一個字形都需要分别雕刻出來,這種制作方式被稱為“镌”,因此“镌”和“鑄”的刻劃、刻痕意義逐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含義。
《镂镌》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鏤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會與現代略有區别。然而,在《镂镌》這個詞上,古代和現代的字形相似度較高,沒有太大差别。
這塊木雕上的花紋非常精美,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精心的镂镌。
1. 镂刻:用刀或其他工具在硬物上刻劃圖案或文字。 2. 镌刻:雕刻和刻痕的總稱。
1. 雕刻:利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在物體上刻出圖案或文字。 2. 雕琢:用刀、磨具等工具雕刻或琢磨使物體變得更加美觀。
1. 素淨:表示沒有經過加工和裝飾的狀态,沒有任何雕刻或镂镌的痕迹。 2. 樸素:表示簡單、自然,沒有經過任何修飾或磨光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