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五褲 ”。 《後漢書·廉範傳》:“﹝ 範 ﹞ 建初 中,遷 蜀郡 太守……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範 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後以“五絝”作為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唐 儲光羲 《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詩:“籍籍歌五袴,祁祁頌千箱。”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趙衡州》詞:“莫信君門萬裡,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啣。”《金6*瓶6*梅詞話》第六六回:“又久仰貴任榮修德政,舉民有五袴之曲,境有三留之譽。” 清 錢謙益 《戶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廉第授奉直大夫制》:“爾之字人可以庶,爾之祥刑可以教……<無衣>五袴之謡豈遂遜於前烈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绔漢語 快速查詢。
“五绔”是漢語中的典故類詞語,拼音為wǔ kù,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曆史典故
源于《後漢書·廉範傳》:東漢官員廉範任蜀郡太守時,廢除了禁止百姓夜間勞作(以防火災)的舊制,改為鼓勵儲水防火。此舉不僅減少了火災,還促進了生産。百姓作歌贊頌:“平生無襦今五绔”,意為過去連短衣都沒有,如今卻有了五條褲子,比喻生活富足。
引申含義
“五绔”後成為稱頌地方官員施行惠民政策的代稱,常與“五袴”“五绔歌”等寫法通用。
《五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從結”。在古代文獻中,指的是某些漢字的結構形式。據古時典籍所載,五绔是指字的筆畫由五個筆畫構成。這些筆畫通常可以分為橫、豎、撇、捺和點五類。
根據字形的結構,可以将《五绔》拆分為“四點水”(部首)和“十個筆畫”。四點水是漢字的一個常見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這個部首通常出現在字的左側位置。
《五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通過觀察漢字的構造和筆畫特征總結出來的。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字形寫法,有些字在繁體字中可能會顯示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尤其是在篆書和隸書階段,字的結構和形态更加複雜。許多字的筆畫數目較多,結構繁雜,與現代的簡化字形有所不同。《五绔》一詞本身也是通過對古代字形的總結,提取出了五個不同類型的筆畫。
這個漢字“五绔”是由五個不同類型的筆畫組合而成的。
組詞方面,可以以“五绔”為基礎構建一些相關詞彙,例如:“绔斷”、“绔結”。
《五绔》這個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近義詞與反義詞。它更多地表示一種字形的特征或者構造形式,與詞義關聯度比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