殂逝的意思、殂逝的詳細解釋
殂逝的解釋
逝世。 漢 蔡邕 《劉鎮南碑》:“欲報之德,胡不億年!如何殂逝,孤棄萬民!”《三國志·吳志·吳主步夫人傳》:“傷後殂逝,不終天祿。”《舊唐書·魏徵傳》:“今 魏徵 殂逝,遂亡一鏡矣。”
詞語分解
- 殂的解釋 殂 ú 死亡:殂落。殂謝。殂隕。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逝的解釋 逝 ì 過去,往:逝去。逝川(逝去的流水,喻過去了的歲月或事物)。光陰易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死,多用于對死者的敬意:逝世。長逝。仙逝。 古同“誓”,表決心之詞。 筆畫數:; 部首:辶;
網絡擴展解釋
“殂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其含義及用法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逝世、死亡,多用于尊貴或有地位的人,帶有莊重色彩。該詞由“殂”(本義為死亡)和“逝”(離去)組合而成,強調對生命的終結表達敬意。
二、語用特點
- 書面語屬性:常見于古文、碑文或正式文獻,如《舊唐書》中唐太宗感歎魏徵去世:“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 對象限定:多用于君主、賢臣等地位較高者,如《三國志》記載吳主步夫人“殂逝,不終天祿”。
三、古籍出處
- 漢代蔡邕《劉鎮南碑》:“如何殂逝,孤棄萬民!”
- 《三國志·吳志》提及人物逝世時亦用此詞。
總結
“殂逝”屬于典雅的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古代人物的描述中,需注意其莊重語境及適用對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殂逝(cú s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去世”或“死亡”。
殂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歹”和“示”。其中,“歹”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死亡”或“惡劣”的意思;“示”則表示“表明”或“顯示”。殂逝的筆畫數共計12畫。
殂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出自《漢書·藝文志》:“登東山而小酌,逝者如斯夫。”意思是在東山上登高品茗,逝去的人就像雲霞一樣隨風消散。經過演變,逐漸形成了現代漢語中的殂逝。在繁體字中,殂逝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我們可以确認殂逝的寫法是一緻的。
以下是殂逝的一個例句:“他不幸在車禍中殂逝,使得整個家庭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組詞方面,可以用殂逝來構成一些詞語,比如:殂逝者(指逝去的人)和殂逝時(指死亡的時間點)。
與殂逝相近的詞語是“逝世”,它們都指的是人的死亡。
反義詞方面,與殂逝相對的詞語是“重生”或“複活”,表示某個人或事物的複蘇和再次出現。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