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劍的意思、木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劍的解釋

(1).木制的假劍。 漢 時朝服帶劍, 晉 始改用木制,稱班劍、象劍。《南史·陳始興王叔陵傳》:“及倉卒之際,又命左右取劍,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 宋 張淏 《雲谷雜記·木劍》:“近世官府騶從所持假劍,以木為之,號曰木劍。”參閱《晉書·輿服志》、《宋史·儀衛志六》。

(2).笞刑刑具名。《遼史·刑法志上》:“凡杖五十以上者,以沙袋決之;又有木劍、大棒、鐵骨朶之法。木劍、木棒之數三,自十五至三十。”《遼史·刑法志上》:“木劍面平背隆,大臣犯重罪,欲寬宥則擊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劍是由木材制成的兵器或禮器,其含義可從形制、功能、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一、形制特征

《漢語大詞典》定義木劍為“木制的劍”,主體多以硬質木材(如棗木、桃木)削斫而成,形制仿照金屬劍,長度在60-100厘米之間,劍身常雕刻紋飾或符文。部分禮儀用木劍會髹漆彩繪,例如漢代出土的漆木劍鞘文物顯示其具有禮器屬性。

二、功能演變

早期作為軍事訓練器具,《越絕書》記載春秋時期已用木劍進行擊刺練習。道教文化中,桃木劍被賦予驅邪鎮煞功能,《道藏·靈寶玉鑒》稱其能“斬滅精怪”。明清時期演化為文人書齋陳設品,《長物志》将木劍歸為“清玩”類器物。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學領域,木劍常象征“藏鋒守拙”的哲學觀,如《神雕俠侶》中獨孤求敗的木劍境界體現道家至柔克剛思想。民俗活動中,閩南地區至今保留木劍斬煞的“過關”儀式,被收錄于《中國民俗大典》。

網絡擴展解釋

木劍的含義可從曆史、文化和現代應用三個維度綜合解析:

一、曆史與禮儀用途

  1. 朝服佩劍的替代品
    自晉代起,木劍作為金屬劍的替代品用于朝服佩戴,稱為“班劍”或“象劍”,兼具禮儀象征與安全實用性。例如《南史》記載陳始興王叔陵曾誤取木劍應急,側面反映其普及性。

二、刑具功能
在遼代,木劍被用作笞刑刑具,形制“面平背隆”,對大臣施以輕罰時使用,數量為15至30下。

三、現代文化應用

  1. 道具與工藝品
    木劍常見于傳統表演(如道士驅鬼)或作為兒童玩具、工藝品。
  2. 遊戲道具
    在《仙劍奇俠傳》等遊戲中,木劍是角色初期武器,例如《仙劍一》中可提升武術和身法屬性。

四、其他象征意義
桃木劍因民俗信仰被視為辟邪之物,在宗教儀式中具有特殊地位。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文化習俗及遊戲設定,若需更詳細來源可參考《南史》《遼史》或遊戲官方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卉白澗被開方數比屋瀍邙超然自得撐事赤手空拳樗村莼絲出滞磴道釣鳌竿鼎铛有耳堕淚碣鵝素放羊福為禍先夠着核起嘩哄花麗狐哨謊漢護惜瀸潤簡政放權嗟怨雞菌祭墓謹處懇迫廥積昆劇刳松陵廟離棄鹵潟冒陰滅沉南家槃盂仆卒認旗日毂殺生神采飛揚省府歲華堂上檀美塗地外衣無所依歸缃葉銜怒小溲嚣張霞蹤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