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鬼籙 ”。1.迷信者所謂陰間死人的名簿。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觀其姓名,已為鬼録,追思昔遊,猶在心目。”《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陰欲襲 許 ,迎 漢帝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策 曰:‘……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費紙筆也。’即催斬之,縣首於市。” 五代 劉兼 《蜀都道中》詩:“千載龜城終失守,一堆鬼録漫留名。”
(2).指在鬼錄,死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過十日,皆鬼籙矣。”
"鬼録"(guǐ l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典籍用例及文化背景三個層面解析:
指人死後的靈魂,《說文解字》釋為"人所歸為鬼",引申為幽冥世界的存在。
本義為記載事物的簿冊(《說文》:"録,金色也",後假借為"記錄"),如"名錄""簿錄"均指登記名冊。
合成詞義:"鬼録"即陰間記錄亡者信息的冊籍,相當于"生死簿",後引申為死亡名單或命定死期的象征。
死亡名冊
道教典籍《真诰》載:"鬼録載死,生籍注生",指陰司通過"鬼録"判定人壽數。陶弘景注:"三官持簿,檢人鬼録",強調其主宰生死的神權屬性。
用例:
《晉書·藝術傳》:"夜見鬼録,知其将終。"
(注:此處"鬼録"直指死亡名單)
命定死期的隱喻
王羲之《蘭亭集序》"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生死觀,後人常以"名登鬼録"表達對生命無常的慨歎。如:
清·黃景仁《途中遘病頗劇怆然作詩》:"早知鬼録危,豈忍輕相棄。"
文學中的死亡意象
唐宋詩詞常以"鬼録"渲染悲怆,如杜甫《贈司空王公思禮》:"青蠅紛營營,鬼録早注定",暗喻名将王思禮之死。
該詞屬古語殘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
權威參考來源:
“鬼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迷信觀念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鬼録”指迷信中陰間記錄死者姓名的名簿,即亡者的名冊。該詞也寫作“鬼箓”或“鬼籙”,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文獻記載
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丕的《與吳質書》:“觀其姓名,已為鬼録,追思昔遊,猶在心目。”,意指看到友人的名字已列入陰間名冊,表達對逝者的懷念。
另見《三國志·吳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今此子已在鬼籙,勿複費紙筆也。”,表示某人已死,無需再費筆墨記錄。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還可代指死亡。例如清代昭槤《嘯亭雜錄》中“過十日,皆鬼籙矣”,即用“鬼録”暗指生命終結。
部分現代解釋(如)擴展為“形容惡劣行為的記錄”,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現代語境下的新解,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該詞核心含義為“陰間亡者名冊”,常見于表達對逝者的追思或直接指代死亡,需注意古典文獻與現代用法的差異。
班荊褒善貶惡鞭牛茶仙充闾之慶黛紫打辣酥動作片鬥蟻惡德貳公佛齒負賃觀察所貫頤備戟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詭麗規切含識環運胡臭乎爾扈閣緘素簡章驚懊兢兢幹幹羁影科防闊略老龍累歲冷香良莠不分六脈流域利用厚生戾園鹿栌氓蚩迷藏秘閣續帖劈山破舊立新氣下全權代表曲線圖瑞士沙棠舟詩情施寫竦敬特宥天繪偷榮土骨堆違意祥曆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