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鬼籙 ”。1.迷信者所谓阴间死人的名簿。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録,追思昔游,犹在心目。”《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阴欲袭 许 ,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策 曰:‘……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费纸笔也。’即催斩之,县首於市。” 五代 刘兼 《蜀都道中》诗:“千载龟城终失守,一堆鬼録漫留名。”
(2).指在鬼录,死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过十日,皆鬼籙矣。”
"鬼録"(guǐ l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典籍用例及文化背景三个层面解析:
指人死后的灵魂,《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归为鬼",引申为幽冥世界的存在。
本义为记载事物的簿册(《说文》:"録,金色也",后假借为"记录"),如"名录""簿录"均指登记名册。
合成词义:"鬼録"即阴间记录亡者信息的册籍,相当于"生死簿",后引申为死亡名单或命定死期的象征。
死亡名册
道教典籍《真诰》载:"鬼録载死,生籍注生",指阴司通过"鬼録"判定人寿数。陶弘景注:"三官持簿,检人鬼録",强调其主宰生死的神权属性。
用例:
《晋书·艺术传》:"夜见鬼録,知其将终。"
(注:此处"鬼録"直指死亡名单)
命定死期的隐喻
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死观,后人常以"名登鬼録"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慨叹。如:
清·黄景仁《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早知鬼録危,岂忍轻相弃。"
文学中的死亡意象
唐宋诗词常以"鬼録"渲染悲怆,如杜甫《赠司空王公思礼》:"青蝇纷营营,鬼録早注定",暗喻名将王思礼之死。
该词属古语残留,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
权威参考来源:
“鬼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迷信观念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鬼録”指迷信中阴间记录死者姓名的名簿,即亡者的名册。该词也写作“鬼箓”或“鬼籙”,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文献记载
最早出自三国时期曹丕的《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録,追思昔游,犹在心目。”,意指看到友人的名字已列入阴间名册,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另见《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复费纸笔也。”,表示某人已死,无需再费笔墨记录。
引申含义
除字面意义外,还可代指死亡。例如清代昭槤《啸亭杂录》中“过十日,皆鬼籙矣”,即用“鬼録”暗指生命终结。
部分现代解释(如)扩展为“形容恶劣行为的记录”,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引申或现代语境下的新解,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该词核心含义为“阴间亡者名册”,常见于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或直接指代死亡,需注意古典文献与现代用法的差异。
飙驱笔飞博而不精楚棰刺刺挠挠大高当炉单机捣叉子刀俎余生德艺钓誉斗柑反治其身负阻不宾观者如市汉土好吃好喝宏量鸿羲昏上江波经济衰退酒罂貜狙夸脱亏除栏骑莽跳谩应迷宫辇閤宁岁怕羞瓶榼漆车契弟亲札权摄雀瓢散子扇耀石匠噬脐世务势焰熏天司谏酸醋嗦嗦忐忑不安通告托业晚上违犯椳际违盟迕视晓暾颉利发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