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危的意思、國危的詳細解釋
國危的解釋
指國家有危難。《周禮·秋官·小司寇》:“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 鄭玄 注:“國危謂有兵寇之難。”《左傳·桓公五年》:“度其國危,遂不復。”《韓非子·三守》:“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危的解釋 危 ē 不安全:危險。危殆。危言(a.故意說吓人的話;b.直言)。危難(刵 )。危如累(噄 )卵。 損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驚奇的:危言聳聽。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專業解析
“國危”的漢語詞典釋義
“國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國”(國家)和“危”(危險)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或處于瀕臨滅亡的險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
基本釋義
“國危”指國家政權、領土或生存環境遭遇嚴重威脅,可能源于外敵入侵、内部動亂、自然災害或統治失序等。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國家危亡;國勢危急”。
-
詞源與結構
- 構詞分析:屬“主謂式”複合詞,“國”為主語,“危”為謂語,直指國家處于危險狀态。
- 古籍用例:戰國策·趙策中“國危累卵”即形容國家危機如疊卵般隨時傾覆。
-
使用場景與引申
- 曆史語境:多用于描述政權更疊、戰争或社會動蕩時期(如“國危民困”)。
- 現代延伸:可泛指國家在政治、經濟、生态等領域的系統性危機(如“能源國危”“生态國危”)。
-
權威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國危”為書面語,釋義“國家危急”。
- 《漢語大詞典》:引《韓非子·十過》“國危不救,非智也”佐證其古典用法。
結語
“國危”承載深厚的曆史警示意義,強調國家存續的緊迫性。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但核心始終指向國家層面的生存危機。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戰國策·趙策》(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國危”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國家處于危難或危急狀态,通常與戰争、内亂、政治動蕩等重大危機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國危”指國家面臨嚴重威脅或處于存亡關頭,強調國家整體安全受到挑戰。其核心含義與“國安”相對,如《韓非子》所述:“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
二、曆史文獻依據
- 《周禮》:最早記載“國危”一詞,提到君主在“國危”時需咨詢群臣對策,并解釋“國危謂有兵寇之難”。
- 《左傳》:通過“度其國危,遂不復”等記載,反映春秋時期諸侯國面臨危機的決策背景。
- 《韓非子》:從治國角度分析,指出政事混亂會導緻“國危”,政事穩定則“國安”。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 語境應用:多用于描述國家遭遇戰争、政權不穩、重大災害等情形,如“國危若累卵”比喻危機一觸即發。
- 警示意義:強調居安思危,如“人主有三守”提醒統治者完善治國策略以避免危機。
四、現代關聯
雖然源自古代,但“國危”概念仍適用于當代,可引申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等層面的重大風險,例如經濟崩潰、領土争端等系統性危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周禮·秋官》《韓非子·三守》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班祿半散抱樸閉合自責豳公伯甸博覽群書長蛇封豕鸱頭酒愁痛出職礎礩代數數大義登祚彫煥釣名沽譽駧馳鬥稱鍛磨反關反身非難忿發鳳泊鸾飄風人體奮效貴望滑愍火毳救人救徹,救火救滅軍用剌步朗浄淚天淚地冷金牋連宮離肺賣劍買犢麥虋冬梅華鳥曆牛宮胼胝手足七腳八手輕勇穹靈人德仍然三惑騷筆陝甘甯邊區紗元順當塌塌踢透翫守窩窩别别相師忻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