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樸的意思、抱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樸的解釋

亦作“ 抱樸 ”。1.持守本真,不為外物所誘惑。《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後漢書·儒林傳下·謝該》:“猥使良才抱樸而逃,踰越山河,沉淪 荊 楚 ,所謂往而不反者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白岸亭詩》:“未若長疎散,萬事恒抱樸。” 清 譚獻 《明詩》:“有道術者,依仁據義,履中蹈和,則上合六義;懷才抱樸,言志永言,則旁通九流。”

(2).抱住樹皮。《文選·王褒<洞箫賦>》:“秋蜩不食,抱樸而長吟兮。” 李善 注引《蒼颉篇》:“樸,木皮也。”


見“ 抱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樸"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持守本真質樸的自然狀态,摒棄浮華巧飾。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1. 字源與基本義:

    • 抱:本義為用手臂圍持、懷抱,引申為持守、堅守、保持。
    • 樸 (pǔ):本義指未經加工的木材,引申為質樸、淳厚、未經雕琢修飾的自然本性或原始狀态。
    • 因此,“抱樸”的字面意思即“持守質樸”,強調固守事物或人心的天然、純真、未經人為扭曲的狀态。
  2. 道家哲學的核心概念: “抱樸”是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哲學中極為重要的理念。它主張:

    • 複歸于樸:認為“樸”是道的本質體現,是萬物未分化的混沌狀态,也是人性最本真的樣子。人應當摒棄後天的智巧、欲望和禮儀規範,回歸到這種純樸無為的狀态。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樸散則為器”(第二十八章),指出“樸”是道的本真,一旦散失就形成萬物(器),而聖人治理天下應“複歸于樸”。
    • 反對僞飾與機巧:“抱樸”與“無為”緊密相連,反對人為的造作、虛僞和智巧心機。持守質樸意味着順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浮華與形式。《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明确将“抱樸”作為消除社會紛争、恢複淳樸民風的關鍵。
    • 内在修養的境界:對于個人而言,“抱樸”是一種極高的精神修養境界,指保持内心的純淨、安甯、淡泊,不為外物所擾,不為欲望所困。魏晉玄學家王弼在注解《老子》時,将“樸”解釋為“真”,認為“抱樸”即保持真性。
  3. 現代漢語中的引申與運用: 在現代漢語中,“抱樸”一詞:

    • 常用于形容人性格淳樸、心地單純、不慕虛榮。
    • 也用于描述藝術風格或生活方式追求自然、簡潔、不做作。
    • 有時也作為一種人生理想或處世态度的代稱,表達對返璞歸真生活的向往。

“抱樸”源于道家哲學,意指持守自然賦予的質樸本性,摒棄後天的虛僞、智巧和欲望。它既是一種宇宙觀(道的本真狀态),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民風淳樸),更是一種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内心純淨安甯)。其核心精神在于追求與道合一的自然無為和本真存在。

參考來源:

  1. 《道德經》(老子著) - 核心哲學出處,如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等。
  2. 《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注) - 對“樸”與“抱樸”的經典闡釋。
  3. 《漢語大詞典》 - 對“抱樸”詞條的釋義及引例。

網絡擴展解釋

“抱樸”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保持本真、堅守質樸,不被外物欲望所幹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出處
    源自《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素”指未染色的絲,“樸”指未經雕琢的原木,均比喻人未被世俗污染的本性。
  2. 字義解析

    • 抱:保持、堅守。
    • 樸:本真、質樸,即人天然純真的狀态。

二、哲學内涵

  1.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主張摒棄物欲與雜念,回歸自然本性,與“道”的質樸狀态合一。
    例如《道德經》強調“複歸于樸”,認為“樸”雖微小,卻是天下萬物無法征服的根本。

  2. 處世态度
    衍生出“抱樸守拙”的智慧,提倡低調謙厚、踏實專一,反對圓滑世故。
    如葛洪在《抱樸子》中以“抱樸”為號,倡導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


三、延伸解釋


“抱樸”不僅是道家修身的準則,更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強調内在純真勝過外在浮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老子》《抱樸子》等原著或權威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兵長參訣晨秦暮楚赤彘稠膏蕈抽送戴日蹬道對局乏竭風火性高速鋼給捷耕廛管軍悍人撼天震地橫越滑台回霜收電婚友嘉月家賊鲸鱏盡世兒寄人檐下疽腫楷栻摳裳擴被美室皿器暮砧内赑泡沫塑料千把氣概情天擒讨窮城權實熱熟焫蕭三眠畬刀勝冠省铨實打實受試令失亡束手就斃搜剿素蟾騰頰挑字眼透氣外宇婉婉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