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的意思、抱樸的詳細解釋
抱樸的解釋
亦作“ 抱樸 ”。1.持守本真,不為外物所誘惑。《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後漢書·儒林傳下·謝該》:“猥使良才抱樸而逃,踰越山河,沉淪 荊 楚 ,所謂往而不反者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白岸亭詩》:“未若長疎散,萬事恒抱樸。” 清 譚獻 《明詩》:“有道術者,依仁據義,履中蹈和,則上合六義;懷才抱樸,言志永言,則旁通九流。”
(2).抱住樹皮。《文選·王褒<洞箫賦>》:“秋蜩不食,抱樸而長吟兮。” 李善 注引《蒼颉篇》:“樸,木皮也。”
見“ 抱樸 ”。
詞語分解
- 抱的解釋 抱 à 用手臂圍住:擁抱。抱小孩兒。合抱。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進取)。 圍繞,環繞:山環水抱。抱廈(房屋前面加出來的門廊,亦指後面毗連的小房子)。 胸懷願望,志向:抱負。 心裡存着,懷有:抱怨。抱
- 樸的解釋 樸 (樸) ǔ 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樸素。樸實。樸厚。樸質。 樸 ò 落葉喬木,葉橢圓形,上部邊緣有鋸齒,花細小,色淡黃,果實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樸 ō 〔樸刀〕古代的
網絡擴展解釋
“抱樸”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保持本真、堅守質樸,不被外物欲望所幹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
出處
源自《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素”指未染色的絲,“樸”指未經雕琢的原木,均比喻人未被世俗污染的本性。
-
字義解析
- 抱:保持、堅守。
- 樸:本真、質樸,即人天然純真的狀态。
二、哲學内涵
-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主張摒棄物欲與雜念,回歸自然本性,與“道”的質樸狀态合一。
例如《道德經》強調“複歸于樸”,認為“樸”雖微小,卻是天下萬物無法征服的根本。
-
處世态度
衍生出“抱樸守拙”的智慧,提倡低調謙厚、踏實專一,反對圓滑世故。
如葛洪在《抱樸子》中以“抱樸”為號,倡導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
三、延伸解釋
- 道教發展:道教将“樸”視為“道”的本氣,認為修行者需“抱樸”才能與道相合。
- 文學意象:部分文獻(如《洞箫賦》)将“樸”解釋為樹皮,但此用法較少見。
“抱樸”不僅是道家修身的準則,更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強調内在純真勝過外在浮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老子》《抱樸子》等原著或權威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抱樸(bào p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抱持樸實、純樸的品質和态度。下面将詳細介紹抱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抱(bào):扌(手部)+ 包(包囊),共折疊了8畫;
- 樸(pǔ):木(木頭),共有4畫。
來源:
抱樸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論語·陽貨》:“樸、斯民也”,意為這個人純樸樸實,是一個普通老百姓。
繁體:
抱樸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為「抱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抱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清朝時期甲骨文形式的寫法為例,抱樸的寫法為「」。
例句:
1.他一直秉持着抱樸的原則,深受大家的尊敬。
2.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保持抱樸的品質顯得尤為珍貴。
組詞:
- 抱樸之心
- 抱樸的态度
- 抱樸而長
近義詞:
- 純樸
- 樸實
- 耿直
反義詞:
- 做作
- 虛僞
- 欺詐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