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危的意思、国危的详细解释
国危的解释
指国家有危难。《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 郑玄 注:“国危谓有兵寇之难。”《左传·桓公五年》:“度其国危,遂不復。”《韩非子·三守》:“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词语分解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 危的解释 危 ē 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危难(刵 )。危如累(噄 )卵。 损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惊奇的:危言耸听。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专业解析
“国危”的汉语词典释义
“国危”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国”(国家)和“危”(危险)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或处于濒临灭亡的险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
基本释义
“国危”指国家政权、领土或生存环境遭遇严重威胁,可能源于外敌入侵、内部动乱、自然灾害或统治失序等。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国家危亡;国势危急”。
-
词源与结构
- 构词分析:属“主谓式”复合词,“国”为主语,“危”为谓语,直指国家处于危险状态。
- 古籍用例:战国策·赵策中“国危累卵”即形容国家危机如叠卵般随时倾覆。
-
使用场景与引申
- 历史语境:多用于描述政权更迭、战争或社会动荡时期(如“国危民困”)。
- 现代延伸:可泛指国家在政治、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系统性危机(如“能源国危”“生态国危”)。
-
权威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国危”为书面语,释义“国家危急”。
- 《汉语大词典》:引《韩非子·十过》“国危不救,非智也”佐证其古典用法。
结语
“国危”承载深厚的历史警示意义,强调国家存续的紧迫性。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但核心始终指向国家层面的生存危机。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战国策·赵策》(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国危”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国家处于危难或危急状态,通常与战争、内乱、政治动荡等重大危机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国危”指国家面临严重威胁或处于存亡关头,强调国家整体安全受到挑战。其核心含义与“国安”相对,如《韩非子》所述:“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二、历史文献依据
- 《周礼》:最早记载“国危”一词,提到君主在“国危”时需咨询群臣对策,并解释“国危谓有兵寇之难”。
- 《左传》:通过“度其国危,遂不復”等记载,反映春秋时期诸侯国面临危机的决策背景。
- 《韩非子》:从治国角度分析,指出政事混乱会导致“国危”,政事稳定则“国安”。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 语境应用:多用于描述国家遭遇战争、政权不稳、重大灾害等情形,如“国危若累卵”比喻危机一触即发。
- 警示意义:强调居安思危,如“人主有三守”提醒统治者完善治国策略以避免危机。
四、现代关联
虽然源自古代,但“国危”概念仍适用于当代,可引申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层面的重大风险,例如经济崩溃、领土争端等系统性危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周礼·秋官》《韩非子·三守》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费表海襞绩孛娄茶花女驰书崇班崇标冲富从而醋户厝颜邓虏沦敦点的对不过放士芳躅古佛罕俪耗粮洪雅皇谟火牛鉴道匠资骄贵疾便解当结搆金柜拘唤看守考绩幽明来好息师朗个麟毫帘咙讻碌簌冒禁冥奥某时鹏骞媲隆破除鬝俚千秋岁起漫气体吸收权倾天下任其自流荣卫冗杂折数受嬗水祥数贫嘴秫黍头纲文澜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