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頭的意思、裹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頭的解釋

(1).裹紮頭巾;包頭。《北史·僭僞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 , 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 ,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着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着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鳌 注:“《二儀實録》:‘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裡之少小者,故裡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歎,遠近共知。”《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卧翻。”《太平廣記》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 ,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歎,號天哭地。”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裹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字面含義:包頭或裹頭巾
    指用布、巾等包裹頭部,常見于古代服飾文化。例如《北史》記載冬季需裹頭防寒,唐代韓愈詩中也有“不裹頭”的描述,體現不同階層的裝束差異。

  2. 古代成年禮象征
    古時男子成年(成丁)需行加冠禮,以裹頭巾為标志。杜甫《兵車行》中“去時裡正與裹頭”即指少年被征入伍時,由裡正代為裹頭以示成年。

  3. 出行錢財的代稱
    唐代文獻如《舊唐書》提到“裹頭”可指代旅費或隨身財物,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解釋為“行囊自資之物”。

  4. 水利工程術語
    特指堤防決口時的臨時保護措施,通過加固堤頭防止決口擴大,待洪水退後再正式堵口。

  5. 引申為掩蓋真相(成語)
    現代用法中,可比喻遮蔽事實,如“裹頭藏尾”,但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示例補充
唐代杜荀鶴詩句“不覺裹頭成大漢”生動展現了裹頭與年齡關聯的文化意象。需注意,不同曆史時期的“裹頭”具體形式(如材質、包裹方式)存在差異,可進一步查閱服飾史資料獲取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裹頭的意思

裹頭是指一種用布或其他材料裹在頭部的護頭裝飾物。它可以起到保護頭部、遮風擋雨、防止頭發散亂等作用。

裹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裹頭的拆分部首是衣字旁,總計包含5個筆畫。

裹頭的來源

裹頭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國,是古代人們為了防寒和保護頭部而發明的。

裹頭的繁體

裹頭的繁體字為「裹頭」。

裹頭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裹頭的漢字寫法為「裹頭」。

裹頭的例句

1.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會用毛巾裹頭來保暖。

2. 她用一條精美的絲巾裹頭,顯得格外優雅。

裹頭的組詞

1. 裹頭巾:用于裹在頭部的布制護頭裝飾物。

2. 裹頭巾:成語,意為受到欺騙或失敗,形勢非常不利。

裹頭的近義詞

1. 頭巾:與裹頭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用途。

2. 頭巾:指裹在頭部的布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護頭物品。

裹頭的反義詞

1. 露頭:不用任何護頭物品,将頭部暴露在外的狀态。

2. 散頭發:意為将散亂的頭發任由自然狀态,不加約束或整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