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頭的意思、裹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頭的解釋

(1).裹紮頭巾;包頭。《北史·僭僞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 , 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 ,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着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着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鳌 注:“《二儀實録》:‘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裡之少小者,故裡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歎,遠近共知。”《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卧翻。”《太平廣記》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 ,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歎,號天哭地。”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裹頭"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角度進行解釋,結合古代文獻記載與文化背景分析如下:


一、字面釋義:包裹頭部

釋義:指用布、巾等物纏繞或覆蓋頭部的行為。

文獻依據:

  1. 《說文解字》釋“裹”為“纏也”,即纏繞、包裹之意;“頭”指頭部。
  2. 唐代杜甫《兵車行》:“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此處的“裹頭”指新兵入伍時由裡長代為束發裹巾,象征成年從軍。

    文化背景:古代男子成年需束發加冠(或裹頭巾),此行為兼具禮儀性與實用性(如禦寒、束發)。


二、引申義:唐代徭役代金制度

釋義:特指唐代以錢代役的稅收名目,即“免役錢”。

文獻依據:

  1. 《新唐書·食貨志》載:“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絹)。通正役并五十日,謂之裹頭。” 指不服役者需按日繳納三尺絹作為代償。
  2. 杜佑《通典·賦稅》進一步說明此制為“變役為賦”的財政手段,減輕力役負擔。

    制度背景:唐中期推行“兩稅法”改革前,以貨币或實物替代部分勞役已成趨勢,“裹頭”即此類折稅形式。


三、其他語境中的使用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基于古籍原文):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杜甫《杜工部集》(《兵車行》篇)
  3. 歐陽修《新唐書·食貨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4. 杜佑《通典·食貨典》(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名稱及典籍章節,供讀者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裹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字面含義:包頭或裹頭巾
    指用布、巾等包裹頭部,常見于古代服飾文化。例如《北史》記載冬季需裹頭防寒,唐代韓愈詩中也有“不裹頭”的描述,體現不同階層的裝束差異。

  2. 古代成年禮象征
    古時男子成年(成丁)需行加冠禮,以裹頭巾為标志。杜甫《兵車行》中“去時裡正與裹頭”即指少年被征入伍時,由裡正代為裹頭以示成年。

  3. 出行錢財的代稱
    唐代文獻如《舊唐書》提到“裹頭”可指代旅費或隨身財物,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解釋為“行囊自資之物”。

  4. 水利工程術語
    特指堤防決口時的臨時保護措施,通過加固堤頭防止決口擴大,待洪水退後再正式堵口。

  5. 引申為掩蓋真相(成語)
    現代用法中,可比喻遮蔽事實,如“裹頭藏尾”,但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示例補充
唐代杜荀鶴詩句“不覺裹頭成大漢”生動展現了裹頭與年齡關聯的文化意象。需注意,不同曆史時期的“裹頭”具體形式(如材質、包裹方式)存在差異,可進一步查閱服飾史資料獲取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八達寶阙不好不壞谄上欺下稱讬癡念窗戶出甲當當帝子鍛鐵對副風沙福飨溝郭龜年噍讓驚呆警慧金鞲謹力鲙鲙來件了身脫命蔓生蠻族黴天面折人過拈折鳥喙排檠佩章擒綁清旨攘袖桡骨孺子三戟三維空間砂壺山匠奢比奢廣設謀什長石耳矢鋒市怨試酌手膀子首亂說大人則藐之縮進歎咨頑陽問道無拘無縛夏李箫管竹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