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裹头的意思、裹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裹头的解释

(1).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 , 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 ,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

(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 注:“《二仪实録》:‘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 裁为襆头。 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 杜荀鹤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3).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叹,远近共知。”《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头,谓行槖齎裹以自资者,今谓答头。裹,古卧翻。”《太平广记》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参军 崔进思 ,恃郎中 孙尚容 之力,充纲入都,送五千贯,每贯取三百文裹头,百姓怨叹,号天哭地。”

(4).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裹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字面含义:包头或裹头巾
    指用布、巾等包裹头部,常见于古代服饰文化。例如《北史》记载冬季需裹头防寒,唐代韩愈诗中也有“不裹头”的描述,体现不同阶层的装束差异。

  2. 古代成年礼象征
    古时男子成年(成丁)需行加冠礼,以裹头巾为标志。杜甫《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即指少年被征入伍时,由里正代为裹头以示成年。

  3. 出行钱财的代称
    唐代文献如《旧唐书》提到“裹头”可指代旅费或随身财物,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解释为“行囊自资之物”。

  4. 水利工程术语
    特指堤防决口时的临时保护措施,通过加固堤头防止决口扩大,待洪水退后再正式堵口。

  5. 引申为掩盖真相(成语)
    现代用法中,可比喻遮蔽事实,如“裹头藏尾”,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示例补充
唐代杜荀鹤诗句“不觉裹头成大汉”生动展现了裹头与年龄关联的文化意象。需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裹头”具体形式(如材质、包裹方式)存在差异,可进一步查阅服饰史资料获取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裹头的意思

裹头是指一种用布或其他材料裹在头部的护头装饰物。它可以起到保护头部、遮风挡雨、防止头发散乱等作用。

裹头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裹头的拆分部首是衣字旁,总计包含5个笔画。

裹头的来源

裹头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是古代人们为了防寒和保护头部而发明的。

裹头的繁体

裹头的繁体字为「裹頭」。

裹头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裹头的汉字写法为「裹頭」。

裹头的例句

1.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会用毛巾裹头来保暖。

2. 她用一条精美的丝巾裹头,显得格外优雅。

裹头的组词

1. 裹头巾:用于裹在头部的布制护头装饰物。

2. 裹头巾:成语,意为受到欺骗或失败,形势非常不利。

裹头的近义词

1. 头巾:与裹头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用途。

2. 头巾:指裹在头部的布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护头物品。

裹头的反义词

1. 露头:不用任何护头物品,将头部暴露在外的状态。

2. 散头发:意为将散乱的头发任由自然状态,不加约束或整理。

别人正在浏览...

安妥百界搬脣递舌帮贴八珍玉食崩竭避害鄙贱差徭成败乘属大合唱登庸纳揆雕刓顶选伐柯格高意远更号贯索冠族鬼刻神劖捍卫滉漾加纳建溪春诫慎吉普季世揪撇积雾卷包军戎可可楞层辽天露门麦罢禖祠命过弥事切瑳琢磨气煤圈圈上网笙诗收率私累俗材台驾态诈忝颜贴例铜陌通试颓习亡如晚生后学危立相安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