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詞。謂才調不高。 唐 李缜 《奉和郎中遊仙岩四瀑布》:“攜賞喜 康樂 ,示文驚 建安 ……末調亦何為,輒陪高唱難。”
“末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基本含義
作為謙詞,“末調”指“才調不高”,常用于自謙。例如唐代李缜在《奉和郎中遊仙岩四瀑布》中寫道:“末調亦何為,輒陪高唱難”,表達自己才學淺薄,難以附和他人高妙的文采。
引申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末調”可指音調或事物的結尾部分,如文章、音樂、演講的收尾階段,強調收束或總結的作用。
使用場景
結構與發音
拼音為“mò diào”,繁體寫作“末調”,結構為獨體字“末”與左右結構“調”組合。
相關延伸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需注意區分其謙辭本義與引申的“收尾”含義,避免混淆。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句出處或成語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末調(pinyin: mò diào)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含義。
末調的拆分部首是⺍(犭),它的總筆畫數是5。
末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華陽國志·秦簡》。現代漢字中,末調的繁體寫作「末調」。
在古時候,末調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漢代篆書将其寫作「末掉」,隸書則寫成「末調」等。字體的演變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末調在例句中的應用:
末調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末調的近義詞是末節、末尾,反義詞則是開頭、開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