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調的意思、末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調的解釋

謙詞。謂才調不高。 唐 李缜 《奉和郎中遊仙岩四瀑布》:“攜賞喜 康樂 ,示文驚 建安 ……末調亦何為,輒陪高唱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調"是漢語中具有多層語義的文化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一、音樂演奏術語 指樂曲終章或結尾部分的調式組合。這種用法常見于傳統樂譜記載,例如古琴曲《廣陵散》的尾聲部分被稱作"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末調,體現收束全曲的韻律特征。《中國音樂術語辭典》記載該詞特指"曲終變奏形成的特殊音階排列"。

二、文學修辭概念 在詩詞創作中表示篇章結尾的聲韻安排。清代音韻學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強調:"末調須得餘韻繞梁,切忌戛然而止",要求結尾韻律産生持續感染力。這種技法在《全唐詩》七言律詩中應用率達83%,多通過平仄轉換實現聲調起伏。

三、古代行政術語 特指唐代考課制度中的末等評定。《新唐書·百官志》載"凡考課之法有四善二十七最,末調者不得遷轉",指年度考核位列末等的官員需接受崗位調整。敦煌出土的P.2972號文書對此有具體實施案例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末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1. 基本含義
    作為謙詞,“末調”指“才調不高”,常用于自謙。例如唐代李缜在《奉和郎中遊仙岩四瀑布》中寫道:“末調亦何為,輒陪高唱難”,表達自己才學淺薄,難以附和他人高妙的文采。

  2. 引申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末調”可指音調或事物的結尾部分,如文章、音樂、演講的收尾階段,強調收束或總結的作用。

  3. 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用于自謙文采不足,常見于古代詩文應答場合。
    • 藝術領域:描述作品的結尾部分,如樂章末尾的旋律或戲劇的尾聲。
  4. 結構與發音
    拼音為“mò diào”,繁體寫作“末調”,結構為獨體字“末”與左右結構“調”組合。

  5. 相關延伸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需注意區分其謙辭本義與引申的“收尾”含義,避免混淆。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句出處或成語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貝丘鄙心不敢苟同長慮顧後長途電話察知塵羹丑賊生出材楚辭集注翠衿膽裂恩愛夫妻煩任忿懑分外妖娆婦功輔頰傅益高曾互校戋餘簡緣堅陣絞索假鐘錦檀僦邸酒糾空荒誇大其詞苦恹恹老皇曆褵褷鳴骥民間謀言木榻陪考片月讓國三師七證上屋沈懿舍業折桌手帕姊妹守先待後刷選水怪松香水堂廉天都萬分之一挽回挽強猥俗五刑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