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錯誤的謀劃。《孔叢子·對魏王》:“然則君不猜於臣,臣不隱於君,故動無過計,舉無敗事。” 宋 葉適 《外論二》:“夫北虜乃吾仇也,非復可以夷狄畜;而執事者過計,借夷狄之名以撫之。” 明 李東陽 《勤政》詩:“聖世怠荒非過計,國風勤儉有遺音。”
(2).過多的考慮。《荀子·富國》:“ 墨子 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 墨子 之私憂過計也。” 宋 劉子翚 《懷舊歌》:“憂煎過計祇自惱,且但努力耕吾田。” 明 馮夢龍 《量江記·李主内宴》:“吾所恃者 長江 天塹,彼縱武騎千羣,無所用之,不必過計,隻合及時為樂。” 梁啟超 《複劉古愚山長書》:“書中謂今日顯禍,固在東南,隱患仍在西北,至哉言乎?嚮嘗竊竊過計,謂吾西北腹地諸省,風氣閡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過計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指過度的思慮或多餘的擔憂,即對事情考慮得過多、超出必要程度,常含貶義。例如:“此事已有周全安排,不必過計。”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源自古代文獻,如《莊子·逍遙遊》中“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暗喻人應知足,無需“過計”身外之物。
來源:《莊子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來源:《同義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來源:《反義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過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可從不同角度理解:
錯誤的謀劃
指策略或計劃存在失誤,導緻決策偏離實際需求。例如《孔叢子·對魏王》中提到“動無過計,舉無敗事”,強調避免錯誤謀劃的重要性。
過多的考慮
表現為過度糾結細節或杞人憂天。如《荀子·富國》批評墨子“私憂過計”,即對資源不足的擔憂超出了實際需要。
“過計”提醒人們需平衡謀劃與行動:既要避免決策失誤,也要防止陷入無意義的過度思考。在生活或工作中,可通過抓大放小、聚焦核心問題來規避“過計”帶來的負面影響。
兵饷不曉事參光漕臣豺狼成性刍豆賜環大備低羞笃速焚爇分星撥兩府錢槁蘇暍醒攻苦食啖絓累駭訛寒廳河柳回頭客價例僵踞湔磨疥瘡濟濟蕩蕩靜功稷雪開領戡殄苦酷來鴻去燕冷氣蓮舟領牲邏守旅思蒙須謬説暮四朝三鬧茶鬧竹竿内鬨旁合拼殺迫脅蒲梢虔肅嗛退山區水尺書吏書襻私回私釀素意騰擊恬淡無欲捅漏子溫香汙膩閑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