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和豆。指牛馬的飼料。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三:“昔 劉景升 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常牛。”
刍豆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牲畜飼料的複合詞,由"刍"和"豆"兩個語素構成。《說文解字》釋"刍"為"刈艸也",本義指割草喂牲口,《周禮·天官》鄭玄注則明确"刍"特指草料。而"豆"在甲骨文中為食器象形,《爾雅·釋器》記載"木豆謂之豆",後引申為豆類作物的統稱。
在具體使用中,"刍豆"組合最早見于《禮記·月令》:"秣刍豆,謹飼養",指喂養牲畜的粗飼料和精飼料。漢代王充《論衡》"刍豆既足,馬畜肥膘"的記載,印證了其作為基礎飼料的實用功能。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解:"刍謂藁稈,豆謂菽粟",明确指出前者為禾稈類粗飼料,後者為豆類精飼料。
該詞組的構詞法體現古代畜牧文化特征,《齊民要術》記載的"刍三豆七"喂養比例,反映了先民對飼料配比的科學認知。宋代《太平禦覽·資産部》更将"刍豆"列為軍馬飼養的必備物資,凸顯其在古代軍事後勤中的重要地位。
(文獻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出版社1993年版)
根據多個詞典和文獻資料,“刍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文學作品中的使用:
近義詞:與“刍菽”同義,均指飼養牲畜的草料()。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艾年拔刀相助寶牀暴君備考缏子閉箝袹複拆股觸邪冠點缺跌折第一把交椅蛾術方施膚劄枸木光量鼓桡豪彊弘盛滑愍黃鼠狼胡戲簡闊嬌愛家數矜釋津送雞生鵝鬥舊式倦意空懷略有寮位聾俗馬蛉菜滿理馬棚風眉膴黾窟命蔕謀始諾諾濆薄洽談傾塌求職日要三省篩子喂驢樹瘢松狗條侯梯山航海五花诰五鳥花迕視相好小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