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豆的意思、刍豆的詳細解釋
刍豆的解釋
草和豆。指牛馬的飼料。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三:“昔 劉景升 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常牛。”
詞語分解
- 刍的解釋 刍 (芻) 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飼養牛馬的草料)。反刍。 割草:刍荛(割草稱“刍”,打柴稱“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後常用作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辭)。刍言(常用來謙稱自己的言論)。刍議(
- 豆的解釋 豆 ò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詞典和文獻資料,“刍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 釋義:指草和豆類,合稱牛、馬等牲畜的飼料。例如《寓簡》中提到:“昔劉景升有大牛,噉刍豆十倍常牛”(宋代沈作喆撰,見)。
二、用法與例句
-
文學作品中的使用:
- 王安石《兩馬齒俱壯》:“立豈飽刍豆,戀棧常思回”。
- 嶽飛《良馬對》:“臣有二馬,日啗刍豆數鬥”。
- 元代柳貫《題立仗馬圖》:“玉立彤墀氣尚粗,食殘刍豆更何須”。
-
近義詞:與“刍菽”同義,均指飼養牲畜的草料()。
三、擴展說明
- 詞性:名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 文化背景:古代農業社會重視牲畜飼養,因此“刍豆”作為基礎飼料,常被用來比喻日常供給或基本需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豆這個詞是指豆草的意思。刍的拆分部首是刂和幹,總共有5畫;豆的拆分部首是豆,共有7畫。此詞的來源是古代的農業詞彙,形容收割的莊稼或草料。在繁體字中,刍豆寫作草豆。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刍豆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有一些變化。例如,刍的古字形為刁,代表稻草。豆的古字形為,代表田野中的野生植物。以下是一個關于刍豆的例句:“他牛奶不夠,去田野中割一些刍豆回來喂牛。”其它和刍豆相關的組詞有:豆草、刍草、豆腐等。近義詞有:稻草、麥茬;反義詞有:鮮花、綠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