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内哄”。内訌。《清史稿·高宗紀一》:“﹝ 乾隆 四年﹞九月乙巳朔,署 廣西 提督 譚行義 以 安南 鄭氏 專柄, 清化鎮 邵郡公 及 黎鷟 起兵與 鄭氏 内鬨,奏聞。”《新華文摘》1981年第6期:“ 李桦 不但自己搞起了木刻,并于1934年6月發動他的學生組織起‘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乘 兩廣 軍閥 ********* 與 蔣6*介6*石 發生内哄所造成的政治空隙,在 廣州 舉起了木刻運動的戰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内鬨漢語 快速查詢。
“内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内部争鬥或沖突,以下是詳細解釋:
“内鬨”指團體、組織或國家内部的矛盾與争鬥,通常因權力、利益或理念分歧引發。例如《清史稿》中記載的安南鄭氏政權内部權力鬥争,以及《新華文摘》提到的兩廣軍閥因政治空隙産生的内鬥。
“鬨”是“讧”的異體字,二者可通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内讧”,而“内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如《清史稿》等。
近義詞包括“内讧”“内鬥”“内亂”等,均強調内部沖突。區别在于:
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内部團結”的重視,常用于警示分裂的危害性。例如《新華文摘》中通過“内鬨”一詞,隱喻政治動蕩對文化運動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清史稿·高宗紀一》或《新華文摘》1981年第6期原文。
《内鬨》一詞是指内部紛争和争鬥的意思,常用來形容家庭、組織或國家内部的沖突和對抗。
《内鬨》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内”字的内部部首,并且它是一個漢字自成一體的部首,右邊是“鬨”字的鬼部。
《内鬨》的筆畫總共有22畫。
《内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最早出自《尚書·大禹谟》:“厥初裡言,曰:‘上帝垂象,于維清廟。今予用命,于維五官,正色威之以動心,傾鬨以濟四海,百姓履之,不覺内鬨。’”此處所指的“内鬨”即指政治上的紛争和争鬥。
《内鬨》的繁體字為《內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使用“鬥”代替現代的“鬨”字。所以,古時候《内鬨》的寫法為《内鬥》。
1. 在這次家庭内鬨中,雙方互不相讓,導緻了長時間的對抗和沖突。
2. 組織内部的内鬨使得公司陷入了一段混亂的時期。
内鬨不斷、内鬨不休、内鬨四起、内鬨紛争。
内讧、内鬥、内部沖突。
團結、和諧、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