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爇的意思、焚爇的詳細解釋
焚爇的解釋
猶燒毀。《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 紹 遣将攻之,連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足下志猶未厭,乃復糾合餘燼,率我蛑賊,以焚爇 勃海 。”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見者,率皆焚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翼日, 楚公子 馳函來,女焚爇不以聞。”
詞語分解
- 焚的解釋 焚 é 燒:焚燒。焚毀。焚化。焚香。焚書坑儒。焚膏繼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憂心如焚。 燃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爇的解釋 爇 ò 燒:“榮王宮火,延燔三館,焚爇殆遍。” 筆畫數:; 部首: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焚爇”是一個由“焚”和“爇”組成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含義:指“燒毀”或“焚燒”,強調用火徹底破壞物體。例如《聊齋志異》中描述辛十四娘将信件“焚爇不以聞”,即燒毀信件未告知他人。
- 結構:“焚”與“爇”均為動詞,表燃燒,屬同義複合詞。其中“爇”單獨使用時,也指“燒”,如《三國志》注引“焚爇勃海”。
二、用法與例句
-
古籍用例:
- 《漢晉春秋》記載公孫瓒相關事件時提到“焚爇勃海”,指燒毀渤海地區。
- 《聊齋志異》中“女焚爇不以聞”描述角色燒毀信件的行為。
-
現代延伸:
- 可形容徹底銷毀物品或抽象事物(如計劃、證據等),但需注意語境適用性。
三、相關擴展
- “爇”的衍生義:
- 作動詞時,可引申為“種植”(如“爇土”指耕種土地)。
- 作名詞時,通假“藝”,表示才能或技藝。
四、注意事項
-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場景,日常口語中更常用“燒毀”“焚燒”等表達。
- 使用時應結合上下文,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爇”的單獨用法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三國志》注引及《聊齋志異》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焚爇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用火燒毀或燒掉。它可以拆分為「火」和「殳」兩個部首,其中「火」表示火焰,「殳」是一個表示矛的部首。這個詞的來源不詳,但據推測可能與燒毀事物的行為有關。
「焚爇」一詞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爇」這個字常常由兩個火字組成,表示火焰熊熊的樣子,形狀較為複雜。但現代漢字簡化後的寫法,将其簡化為「爆」。
一些相關的例句有:
1. 他們焚爇了廢棄的紙張。
2. 火勢蔓延,整座山林被徹底焚爇。
3. 戰火持續了三天三夜,整個村莊被焚爇殆盡。
一些與「焚爇」相關的組詞有:焚燒、焚燼、焚香等。它們都與火焰燃燒相關。
「焚爇」的近義詞包括:燃燒、燒毀、燒掉等。它們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即利用火焰使物體燃燒。
「焚爇」的反義詞難以确定,因為它特指用火燒毀或燒掉,而其反義詞可能是保護、保存或保留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