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蒲捎 ”。亦作“ 蒲稍 ”。古代駿馬名。《史記·樂書》:“後伐 大宛 ,得千裡馬,馬名蒲梢。”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大宛 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裡。”《梁書·諸夷傳·西北諸戎》:“明珠翠羽,雖仞於後宮;蒲梢龍文,希入於外署。” 元 馬緻遠 《耍孩兒·借馬》套曲:“近來時買得匹蒲梢騎,氣命兒般看承愛惜。” 清 陸寅 《宣德箭歌》:“已見蒲稍入 大宛 ,更聞蒟醬開 卭筰 。”
“蒲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釋義:
少數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喻指“隱蔽在暗處的人或事物”,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釋。
建議結合《史記》《梁書》等古籍原文進一步考察其曆史背景。
“蒲梢”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指代蒲草的頂端部分。蒲草是一種生長在水邊或濕地中的植物,它的頂端部分叫做蒲梢。
根據現行的《康熙字典》編寫的《漢字源流字典》,蒲梢的部首是艸,并且它的筆畫數為14畫。
“蒲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常常用蒲草來制作各種生活用品,比如編制蒲團、蒲鞋等。而蒲梢就是蒲草的頂端部分,也被賦予了象征着或蓬勃或嬌嫩的含義。
蒲梢的繁體字為蒲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很多變體,蒲梢的古漢字寫法為蒲苕梢。其中,“苕”是對蒲草的古稱之一,代表蒲草的意義。
1. 湖邊的蒲梢隨着微風輕輕搖曳。
2. 在夏日的午後,我喜歡躺在蒲梢上曬太陽。
3. 他指着湖中的蒲梢告訴我那是他小時候最喜歡捉的小魚所在的地方。
1. 蒲梢茂盛
2. 蒲梢搖曳
3. 蒲梢綠意
蒲梢的近義詞可以有“蘆葦頂端”、“荻花梢”等。
蒲梢的反義詞可以是“蒲草根部”、“蒲草底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