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错误的谋划。《孔丛子·对魏王》:“然则君不猜於臣,臣不隐於君,故动无过计,举无败事。” 宋 叶适 《外论二》:“夫北虏乃吾仇也,非復可以夷狄畜;而执事者过计,借夷狄之名以抚之。” 明 李东阳 《勤政》诗:“圣世怠荒非过计,国风勤俭有遗音。”
(2).过多的考虑。《荀子·富国》:“ 墨子 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 墨子 之私忧过计也。” 宋 刘子翚 《怀旧歌》:“忧煎过计祇自恼,且但努力耕吾田。”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李主内宴》:“吾所恃者 长江 天堑,彼纵武骑千羣,无所用之,不必过计,只合及时为乐。”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书中谓今日显祸,固在东南,隐患仍在西北,至哉言乎?嚮尝窃窃过计,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过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可从不同角度理解:
错误的谋划
指策略或计划存在失误,导致决策偏离实际需求。例如《孔丛子·对魏王》中提到“动无过计,举无败事”,强调避免错误谋划的重要性。
过多的考虑
表现为过度纠结细节或杞人忧天。如《荀子·富国》批评墨子“私忧过计”,即对资源不足的担忧超出了实际需要。
“过计”提醒人们需平衡谋划与行动:既要避免决策失误,也要防止陷入无意义的过度思考。在生活或工作中,可通过抓大放小、聚焦核心问题来规避“过计”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计》是一个成语,意为超过、计算失误或失算。它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在计划或计算中出现了错误或疏漏。
《过计》由“辶”和“几”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7。
《过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公孙丑上》。繁体的写法为「過計」。
古时候,「过计」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在竞赛中过计了,导致最终失利。
组词:过失、过错、过失、过程。
近义词:失算、错误、误算、疏忽。
反义词:准确、得计、有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