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哥倫比亞的意思、哥倫比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哥倫比亞的解釋

南美洲西北部國家。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面積11417萬平方千米。人口3710萬(1995年)。首都聖菲波哥大。安第斯山脈縱貫西部。太平洋沿岸和東部為平原。熱帶氣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咖啡的産量和出口量居世界最前列。鮮花生産享譽世界。綠寶石産量居世界前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共和國)是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其名稱在漢語詞典及地理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1. 國名由來

    名稱源自15世紀歐洲探險家哥倫布(西班牙語:Cristóbal Colón),意為“哥倫布之地”。這一命名旨在紀念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後成為南美多地的地理标識(如哥倫比亞共和國、哥倫比亞特區等)。

  2. 現代指代

    在當代漢語中,“哥倫比亞”特指南美洲國家哥倫比亞共和國(República de Colombia),首都為波哥大,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二、地理與文化延伸義

  1. 自然特征

    哥倫比亞以安第斯山脈、亞馬遜雨林及加勒比海、太平洋海岸線著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數據)。

  2. 文化符號

    • 咖啡:作為全球頂級咖啡産地,“哥倫比亞咖啡”已成為高品質阿拉比卡豆的代名詞(國際咖啡組織認證)。
    • 文學:因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哥倫比亞被視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之一。

三、與其他名稱的區分

  1. 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

    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名稱同源,但獨立于南美國家,需注意語境區分。


權威來源參考

  1. 國名釋義參考《世界地名譯名詞典》(中國地名委員會編)
  2. 國家概況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
  3. 生物多樣性數據源自世界銀行公開報告
  4. 咖啡産業地位依據國際咖啡組織(ICO)年度報告
  5. 文學影響參見《拉丁美洲文學史》(商務印書館)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引用網頁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為權威出版物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哥倫比亞”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命名含義 哥倫比亞(Columbia)源于哥倫布(Columbus)的名字,結合拉丁語後綴“-ia”構成,意為“哥倫布之國”,旨在紀念其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的貢獻。該名稱被美洲多國用于地名或機構命名,例如美國曆史上的哥倫比亞特區和哥倫比亞大學。

二、國家概況 哥倫比亞是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東鄰委内瑞拉、巴西,南接厄瓜多爾,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國土面積約114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105萬(2021年),首都為波哥大。其地理位置獨特,是南美洲唯一同時擁有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海岸線的國家。

三、經濟與資源特色

  1. 農業:咖啡産量和出口量長期位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國。鮮花産業也享譽全球,是第二大鮮花出口國。
  2. 礦産:綠寶石儲量居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豐富,能源産業為經濟支柱之一。
  3. 經濟地位:拉丁美洲第四大經濟體,被列為“靈貓六國”之一,屬新興市場國家。

四、自然與氣候 哥倫比亞橫跨赤道,無傳統四季之分,氣候以熱帶為主,全年氣溫穩定,降雨量影響地區差異。森林覆蓋率高達51.9%,生态環境多樣,涵蓋雨林、草原、山地等類型。

五、曆史沿革 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536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9年獨立後,曾與委内瑞拉、厄瓜多爾等組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30年解體。1886年正式定名為哥倫比亞共和國,曆經殖民、獨立運動與多次政體變革,形成現今國家形态。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權威百科或政府官網。)

别人正在浏覽...

八椒圖苞米貶易抪擺誠說饬治純鈎詞目催迫蜚雲感帨供賦故椟龜冷搘床龜隂故迹故蕖讙露還年卻老繪真婚變劍壁薦禮狡讦矩彟磿室擄掇馬褂樹蠻攀五經鳴鸠秘惜盤峙辟啓撲騰騰啓奏勸酧拳打取樣人情錢日莫途遠柔艣辱國色藝雙絕沙袋沙岡使料所及誓牧矢魚識照受學鼠肚鷄腸說引斯事體大損失騰蛟起鳳天闱團頭尉安危榭嚣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