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遇詩的意思、感遇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遇詩的解釋

對所遇事物抒發感慨的詩。 唐 陳子昂 有《感遇詩三十八首》。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晁以道 詩亦雲:‘煩君一日慇懃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清 周亮工 《聞馮伯宗下第》詩:“還家強忍登堂淚,隔嶺空傳感遇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感遇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重要的題材類型,指詩人因外在際遇或個人境況觸發感慨而創作的抒情言志之作。其核心在于“感于所遇”,即通過具體事件或場景抒發人生感悟、政治抱負或身世之歎。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學内涵兩方面進行解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特征

根據《漢語大詞典》,“感遇”釋義為“感慨于所遭遇之事”,而“感遇詩”特指詩人借現實經曆表達思想情感的詩歌體裁。其特點包括:

  1. 即事抒懷:以具體事件(如貶谪、戰亂、懷才不遇)為切入點,如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借蘭桂喻高潔品格。
  2. 寄托深遠:常融合比興手法,如陳子昂《感遇·蘭若生春夏》以香草凋零隱喻理想幻滅。
  3. 兼具個人性與時代性:既反映個體命運,亦折射社會矛盾,如白居易《寓意詩》對民生疾苦的慨歎。

二、曆史源流與代表詩人

  1. 溯源:可追溯至《詩經》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但正式定名于初唐。陳子昂率先以《感遇三十八首》命名組詩,開創文人自覺創作傳統。
  2. 唐代高峰:張九齡、李白、杜甫等均有名篇。如杜甫《佳人》以棄婦喻逐臣,深化了“感遇”的政治隱喻性。
  3. 後世發展:宋代蘇轼《和陶飲酒》繼承感遇精神,明清詩人亦延續此傳統,如顧炎武《精衛》借神話抒複國之志。

三、文學價值與情感内核

感遇詩的核心價值在于:


四、與相關詩體的區别

詩體 側重方向 代表案例
感遇詩 個人際遇引發感慨 張九齡《江南有丹橘》
詠懷詩 抽象人生思考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諷喻詩 社會現象批判 白居易《秦中吟》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感遇"詞條釋義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論陳子昂感遇詩
  3. 葉嘉瑩《唐詩鑒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張九齡詩析評
  4. 莫砺鋒《杜甫詩歌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感遇題材分析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文獻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著作,建議讀者查閱圖書館或正版電子書平台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感遇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類題材,指詩人通過對外界事物或人生境遇的感知觸動,抒發感慨、寄托情感的作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感遇詩的核心在于“感”與“遇”的結合,即因現實遭遇或自然景物觸發情感,進而通過詩歌表達思想。其内涵包括:

  1. 創作動機:源于詩人對生活、自然或命運的深刻體驗;
  2. 情感寄托:常隱含對個人際遇、社會現實的感慨,如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以比興手法抒寫懷才不遇之悲。

二、起源與發展

三、藝術特點

  1. 比興手法:借自然景物(如蘭若、丹橘)象征人格或命運;
  2. 語言風格:質樸深沉,摒棄浮華辭藻,注重思想表達;
  3. 主題多元:涵蓋懷才不遇、家國憂思、哲理感悟等。

四、文學地位

感遇詩繼承《詩經》《楚辭》的抒情傳統,對後世詠懷詩、詠物詩影響深遠。元代楊士弘在《唐音》中将其定義為“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如陳子昂、張九齡的《感遇》),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駒空谷柸筊勃豀不資彩杖蟾魄成熟持勢打釺打油飛東馬嚴徐燔尞發起人非非想風袂紛競附毛果達合志闳辯化募活見鬼甲骨踐冰桀骜不恭竭忠激急緊裹徑行直遂金枷技士倨牙嬾嬾老花鏡賣卦麻裙名氣摹肖年初骈臂迫蹵婆娘迫視竊竊七貴三公蕤綏如芒在背商籍升瓯攝衽水脈四華汰淘彈指嗢嗢違序無曉夜祥煙小戶人家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