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恶的意思、国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恶的解释

指有损国家的坏事、丑事。《左传·僖公元年》:“公出復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 孔颖达 疏:“国内有乱,致令公出,不书‘公出復入’,讳国乱也。国乱,国之恶事,讳国恶,是礼也。”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司马君实 充史讨,白执政:《时政记》、《起居注》皆并不载 元昊 叛命、北戎请地事,欲就枢密府检寻事迹,以备载録。 龎相 自至史院商量, 孙朴 兼修国史之任,云:‘国恶不可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的祸患、重大灾祸或政治上的严重弊端。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对国家根基或统治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或行为。

以下从汉语词典及经典注疏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础释义

国恶(guó è)

指国家面临的重大灾祸、内部动乱或统治危机。常与君主失德、权臣乱政、民心动荡等政治灾难相关联。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31页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12页


二、古注疏中的特指含义

在《春秋》经传体系中,"国恶"被赋予特定含义:

指君主或当权者的恶行,尤其需避讳不可直书之事。

例证:

《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大夫不书卒’,为国恶也。" 范宁注:"国恶,谓君恶也。"

此处强调史官为避讳君主之过,不记载大夫之卒,以隐晦表达对国君失德的批判。

来源:

《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中华书局整理本)


三、现代使用与补充说明

  1. 词性特点

    属名词性复合词,结构为"国(国家)"+"恶(灾祸)",与"国难""国患"近义,但更具书面性与历史语境色彩。

  2.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先秦两汉文献或历史哲学论述中,用以指代系统性政治腐败或政权危机。

    例:

    "朝纲崩坏,国恶丛生"(描述王朝末期乱象)。

  3. 权威延伸释义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国之祸乱",强调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


"国恶"作为历史词汇,承载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对国家治理危机的深刻认知。其释义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核心始终围绕国家层面的重大灾祸或统治者的失德行为。如需深入考据,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春秋》三传注疏原本。

网络扩展解释

“国恶”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国恶(guó è)指对国家形象或利益造成损害的重大丑闻、恶性事件。具体指有损国家的坏事或不宜公开的负面事件。


二、历史出处与用法

  1. 《左传》中的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元年》:“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
    孔颖达对此注释:“国内有乱,致令公出,不书‘公出复入’,讳国乱也。国乱,国之恶事,讳国恶,是礼也。”
    此处强调“国恶”是涉及国家层面的负面事件,需隐讳以维护礼制。

  2. 古代政治语境
    在封建礼法体系中,史官常通过“不记载负面事件”来维护统治权威,体现“为尊者讳”的传统思想。


三、文化内涵


四、应用示例


注: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讨论。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及古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阿井罢顿稗士边谍并传禀授並智掺槌铲土机春酿翠篁丹泉弟徒斗气对青竹芳猷飞梁附狎隔句对个体沟壕搆合滚肚索过滤嘴呵逐喉结欢忻鼓舞湔拭奸徒家饷藉令藉靡紧不紧惊梦极神决平看账先生枯池窥谏两合土流沔溜索乱孽谋迹殴公骂婆抛射喷浸瓶沉簪折潜身七残八败轻霭清爽羣策羣力忍铠如或筛号署纸尾铁树花开无地自容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