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蚩騃的意思、蚩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蚩騃的解釋

癡呆。《三國志·魏志·明悼毛皇後傳》:“ 嘉 ( 毛嘉 )本典虞車工,卒暴富貴。 明帝 令朝臣會其家飲宴,其容止舉動甚蚩騃,語輒自謂‘侯身’,時人以為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蚩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複合詞,由"蚩"和"騃"兩個字組成,其核心含義均指向愚笨、癡傻、不慧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的詳細解釋:

一、現代規範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的界定:

蚩騃(chī ái):形容人愚笨癡呆的樣子。

例:他一臉蚩騃,似乎沒聽懂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76.

二、字源構詞解析

  1. 蚩(chī)

    本義為蟲名(見《說文解字》),後引申為"癡愚、無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蟲部》:"蚩,蟲也。" 清代段玉裁注:"引申為愚蚩之稱。"

    來源: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M]. 北京:中華書局,1963:278.

  2. 騃(ái)

    本義指馬行遲緩(《說文·馬部》:"騃,馬行仡仡也"),後專指人愚鈍。宋代《廣韻·駭韻》:"騃,癡也。"

    來源:陳彭年等. 廣韻(澤存堂本)[M].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卷三·十五駭.

三、古典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唐宋以降文獻,如:

四、語義演變與同義詞

該詞在近代漢語中逐漸被"癡呆""愚鈍"等詞替代(《漢語大詞典》第8冊第68頁),現代漢語屬罕用書面語。其近義詞包括:癡騃、愚騃、頑騃,反義詞為"穎悟""聰慧"。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第8冊68頁.

網絡擴展解釋

“蚩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與讀音

字義分解

  1. 蚩(chī):
    • 本義為“無知、傻”,如《說文解字》釋為“蚩,癡也”;
    • 古文中也通“嗤”(嘲笑)和“媸”(丑陋)。
  2. 騃(ái):
    • 表示愚笨、呆滞,常見于古漢語中,如“愚騃”“癡騃”。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獻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其近義詞包括“愚鈍”“癡騃”,反義詞如“聰慧”“機敏”。


“蚩騃”是形容人愚笨的複合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拔除保惜背流侈離打洞殚述道思覩斯獨酌發旦翻腸攪肚返鹽奉祿趺處夫妻店幹讬挂舌軌範河汾和盟花宵交薦雞鳴犬吠靖享浄眼基岩峻刻空木款案郎吏纍爵冷古丁馬纓花曩分凝盼排閣撲地傔從乾鮮栖憇全速醹醴如面散豁神領神奇臭腐蝕昴市梢頭手掌心绨缯投擲柁工馱鳥完地頑很吳舠怃然限帶相得無間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