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拘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布客》:“短衣人甚德之。某問所營幹,答曰:‘将適 長清 ,有所勾緻。’問為何人?短衣人出牒,示令自審,第一名即己姓名。駭曰:‘何事見勾?’”
(2).招緻。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篇第六章:“其主要工作首先在煽動内亂,以便勾緻外患。”
“勾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ōu zhì,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用法理解:
拘捕
指通過官方手段逮捕或傳喚某人。該用法多見于清代文獻,例如《聊齋志異·布客》中描述:“将適長清,有所勾緻”,此處指執行拘捕任務。
招緻
意為通過某種手段引發或導緻結果,通常含負面色彩。例如近代文獻《貴州民黨痛史》提到:“煽動内亂,以便勾緻外患”,即指通過内部動亂引來外部危機。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在涉及司法或官方行動時多為“拘捕”,而涉及因果關系時則偏向“招緻”。古典文學中的引申義現已較少使用。
勾緻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語具有誘導或引導他人做某事的能力。它可以表示一種主動引導他人的能力和智慧。
勾緻的部首是力(lì),拆分成了兩個部分:勾(gōu)和緻(zhì)。
勾的筆畫數為3,緻的筆畫數為10。
勾緻最早來源于《論語·為政》。此外,在古代文獻中也能找到勾緻這個詞的用法。
在繁體中,勾緻的寫法為「勾緻」。
在古代,勾緻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楚簡中,勾的寫法是「⺇」,而緻的寫法是「豕」。
1. 他的能言善辯總能勾緻人們為他做事。
2. 這個領導具有很強的勾緻能力,使整個團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
勾搭、勾結、緻使
引導、導緻、誘導
割離、阻止、遏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