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互通有無的意思、互通有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互通有無的解釋

[each supplies what the other needs;each makes up what the other lacks] 互相調濟餘缺;互相溝通、交換所需的東西

詳細解釋

互相交換以滿足各自的需要。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現在 漢 匈 互通有無,‘關市’大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互通有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ù tōng yǒu wú,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交換多餘物品或資源,滿足彼此需求。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雙方或多方通過交換各自多餘的東西,彌補對方的不足,實現資源互補。這一行為既可以是物質層面的(如商品、物資),也可以是信息或文化層面的交流。

  2. 出處與演變
    成語最早出自唐代韓愈的《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這裡的“賈”指商人,強調通過貿易實現資源流通。後世逐漸演變為更廣泛的交換概念。

  3. 語法與用法

    • 結構:動賓式,可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 使用場景:常用于描述經濟貿易、人際合作或文化交流中的互補行為。例如:“兩國通過互通有無,促進了經濟發展。”
  4. 例句參考

    •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現在漢匈互通有無,‘關市’大開。”
    • “不同部門應互通有無,提升工作效率。”
  5. 近義詞
    取長補短、投桃報李、有無相通。

該成語強調通過交換實現共赢,既可用于具體物品的流通,也可比喻知識、信息等抽象資源的共享。其核心價值在于合作與互補。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互通有無》的意思

《互通有無》是一個成語,意指彼此溝通交流、互相借鑒。它強調了信息傳遞、能力互補的重要性,使雙方都能從對方那裡獲得所需要的東西。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互通有無》這個成語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和“口”(口字旁),它們都屬于基本的部首。它的總筆畫為16畫。

來源和繁體字

《互通有無》這個成語源自《禮記·樂記》中的一句話:“物力則通,心意則親,親則可與言,可與言則互知有無。”

繁體字的寫法為「互通有無」,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互通有無》在古代一般寫作「互通有無」或者「互通有㠲」。㠲是一個已經失去了使用的古代字形。

例句

1. 隻有通過互通有無,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2. 在團隊合作中,互通有無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标。

組詞

互補、互聯、互助、與人為善

近義詞

互相交流、互相借鑒、互動、互惠互利

反義詞

隔絕、孤立、相互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