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征的意思、勾征的詳細解釋
勾征的解釋
猶言搜括聚斂。《舊唐書·韋巨源傳》:“ 巨源 屢踐台輔,專行勾徵,廢越條章,崇尚侵刻,樹怨天下,剝害生靈,兆庶流離,戶口減耗。”
詞語分解
- 勾的解釋 勾 ō 用筆畫出符號,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銷。勾乙(在報刊書籍的某些詞句兩端畫上像“乙”的記號,表示作為資料)。 畫出形象的輪廓,描畫:勾畫。勾勒。 用灰、水泥等塗抹建築物的縫(坣 ):勾縫。 調和使黏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專業解析
“勾征”是古代中國(尤其唐代)財政制度中的一個特定術語,其核心含義是追繳、補征欠繳的賦稅。它并非指常規的、按時的賦稅征收,而是指對過去未能按時足額繳納的賦稅進行查核、追索和補征的行為。
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如下:
-
詞義分解與組合:
- 勾: 本義有“鈎取”、“引出”、“查核”、“追究”之意。在“勾征”一詞中,主要指稽查、核對、追究。它強調對舊賬、欠賬的清理動作。來源:《說文解字》對“勾”的釋義引申。
- 征: 本義指征收(賦稅)。在“勾征”中,特指征收(欠繳的賦稅)。
- 組合義: “勾征”即指通過稽查、核對(賬簿或實物),将應繳而未繳的賦稅追征上來。它描述的是一個回溯性的、帶有強制性的財政補征過程。
-
曆史背景與應用(以唐代為主):
- “勾征”是唐代中後期財政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且頻繁使用的措施。由于戰争、災害、地方隱匿、管理不善等原因,朝廷的賦稅收入常常出現虧空或拖欠。
- 當中央財政緊張時,朝廷會派遣官員(如鹽鐵轉運使、度支使等)或責成地方官吏,對過往年份的賦稅賬目進行審計(“勾”),找出未繳、少繳的部分,然後下令補征(“征”)。
- 這種行為往往針對地方官府或直接針對納稅人(主要是農民)。它有時是必要的財政補救手段,但也常常因執行過苛、追征陳年舊賬而成為擾民、加重百姓負擔的弊政,引發社會矛盾。來源:《舊唐書·食貨志》、《新唐書·食貨志》、《資治通鑒》中關于唐代財政的記載。
-
具體操作與對象:
- 對象: 主要是地方官府未能按時足額上繳中央的賦稅(如租庸調、兩稅錢物),或者納稅人(編戶)拖欠的稅款。
- 過程: 核查賬簿(“勾覆”) -> 确認欠額 -> 下達追征命令 -> 強制執行征收。
- 特點: 具有強制性、回溯性(追征舊欠)、常常具有突擊性(非定期常規征收)。來源:《唐會要》卷八十四《租稅下》、卷八十七《轉運鹽鐵總叙》等。
-
引申與影響:
- “勾征”一詞生動體現了古代王朝在財政困難時期,對地方財權和民間財富進行深度挖掘和追索的努力。
- 它反映了中央集權制度下,財政管理中的一種強制性補救機制,但也揭示了其潛在的弊端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頻繁或過度的勾征往往是社會動蕩的誘因之一。來源:研究唐代財政史的權威著作,如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等。
“勾征”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財政術語,其核心詞義是稽查并追征欠繳的賦稅。它由“勾”(稽查、追究)和“征”(征收賦稅)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唐代及以後王朝為解決財政虧空而采取的強制性補征欠稅的措施。這一行為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國家財政運作和社會經濟生活。
網絡擴展解釋
“勾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勾征(gōu zhēng)指搜括聚斂,即通過強制手段征收財物。該詞帶有明顯的負面含義,常用于描述官吏濫用職權、過度征斂的行為。
二、曆史用例
《舊唐書·韋巨源傳》記載:“巨源屢踐台輔,專行勾徵,廢越條章,崇尚侵刻,樹怨天下,剝害生靈,兆庶流離,戶口減耗。”
此處描述唐代官員韋巨源利用職權橫征暴斂,導緻民生凋敝、人口減少的社會問題。
三、詞義解析
- 勾:本意為勾畫、勾取,引申為強制索取;
- 征:指征收、征斂;
- 組合後強調強制性、掠奪性的聚斂行為,多用于批判苛政。
四、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橫征暴斂”“搜刮”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那曲暗約阿旨順情閉锢壁角碧瓦朱甍布拉柴維爾側影産媪吹韲殿庭诋诽凍閉發覺法相宗佛青概舉耕夫鈎鐮鼓兒詞國而忘家果品谷造浩然巾何但很觸荷屋覈要悔咎回執火地島活貨甲姓類群缭戾滿門媒染摹放拟迹甓塗秋毫勿犯秋鲭秋水起召痊瘉燒胡了洗臉水生命力深信不疑神性石揵守制爽適鼗武亭主唯一先炊想想險峙小家敗氣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