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的意思、法相宗的詳細解釋
法相宗的解釋
中國 佛教主要宗派之一。 唐 代 玄奘 及其弟子 窺基 繼承古 印度 瑜伽行派學說所創立。該宗嚴密分析諸法之相而闡述“萬法唯識”之理,也稱為法相唯識宗、唯識宗。 窺基 常住 長安 慈恩寺 ,世稱 慈恩大師 ,故又稱慈恩宗。主要著作有 窺基 的《成唯識論述記》等。 清 龔自珍 《最錄<八識規矩頌>》:“師復念言法相宗大綱在八識,大緯在四分,乃製此頌一十二章。”
詞語分解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 相宗的解釋 佛教語。法相宗的略稱。 清 錢謙益 《寄内衡法師書》:“又古來判教,大率以瑜伽屬相宗,中論屬性宗。相先性後,似有淺深差别。” 清 譚嗣同 《<仁學>界說》:“凡為仁學者,於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
專業解析
法相宗是中國佛教重要宗派之一,創立于唐代,以《解深密經》《成唯識論》為核心經典,主張“萬法唯識”的哲學體系。該宗派由玄奘及其弟子窺基正式創立,因強調分析法相而得名,又稱“唯識宗”“慈恩宗”。
一、核心教義解析
- 唯識無境:認為一切現象皆為心識所變現(《成唯識論》卷七載“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外境本質是阿賴耶識種子的顯現。
- 三性說:将存在分為遍計所執性(妄執)、依他起性(緣生)、圓成實性(真如),主張通過修行轉染成淨(《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
- 轉識成智:提出修行目标是轉八識為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最終證得佛果。
二、曆史淵源與發展
公元7世紀玄奘赴印度那爛陀寺研習唯識學,歸國後譯出《成唯識論》等典籍,其弟子窺基著《成唯識論述記》确立宗派體系。唐代曾盛極一時,但因教理深奧難弘,宋後漸衰,唯識學理融入禅宗、華嚴宗。現存重要典籍包括《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
三、學術價值與影響
該宗建立嚴密的因明邏輯體系,其“四分說”(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對認識論研究具有啟示意義。近代歐陽竟無創立的支那内學院曾複興唯識學研究,相關理論被應用于心理學、現象學比較研究領域。日本法相宗至今仍傳承該宗法脈,保存大量唐代注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法相宗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核心思想與曆史背景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别稱
法相宗由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因注重分析諸法(現象)的相狀與本質而得名。該宗派也被稱為:
- 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認為一切現象皆由心識所現;
- 慈恩宗:因玄奘師徒常駐長安慈恩寺弘法得名;
- 瑜伽宗:源自印度瑜伽行派,強調修行與教理的“相應”。
二、核心教義
- 八識理論:将心識分為八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識六識,以及第七末那識(執我識)和第八阿賴耶識(藏識)。阿賴耶識被視為一切現象的根源。
- 萬法唯識:主張外境(客觀世界)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由心識變現而成。
- 中觀與瑜伽結合:融合中觀學派的“真空”思想與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提出“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辯證觀。
三、經典與傳播
- 主要經典:《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其中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是重要注疏。
- 曆史影響:唐代曾盛極一時,但因教義深奧、脫離世俗需求而逐漸衰落。後傳入日本,形成南、北兩宗,至今仍有法隆寺等傳承。
四、與其他宗派的關系
- 與中觀學派并稱印度大乘佛教兩大體系,前者側重“性空”,後者強調“唯識”;
- 在華嚴宗判教中屬“大乘始教”,天台宗則将其歸為“通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經典或哲學辨析,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瑜伽師地論》解析及曆史傳播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拜台扳子暴白殘霞讒隙蟲人捶句疵謬徂音單缣到時打消德虐惡風高老頭弓影杯蛇關候谷帛貴卿涵溶酣湑紅事花架子皇門會葬繭栗犢堅約犗刑近傍襟義酒腳機語絶軌看頭考迹苛碎來禽青李老實八焦量處撩惹六典明轉南監逆德炮煎辟摽破分青劍人們掃地夫聖猷受天之祜堂帖貪口退廢微行霧聚象鞮現世枭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