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生兒子。 三國 魏 曹植 《封二子為公謝恩章》:“詔書封臣息男 苗 為 高陽鄉公 、 志 為 穆鄉公 。” 唐 權德輿 《伏蒙十六叔寄示喜慶感懷三十韻》:“經術弘義訓,息男茂嘉聞。”
“息男”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指親生兒子,屬于古代對子嗣的特定稱謂。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唐代權德輿的詩文中也有使用。
部分解釋(如)誤将“息”理解為“休息”,實為拆分字義的錯誤。結合權威文獻及字源分析,“息男”與休息無關,專指血緣上的兒子。
主要用于古代書面語或正式文書中,現代漢語已罕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休息”相關詞彙混淆。
建議參考權威來源(如、)了解詳細例證及曆史用法。
《息男》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停息的男子”,或者可以解釋為“放下所有擔憂和壓力的男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男性在事業或生活上暫時休息、放松或放下負擔的狀态。
《息男》這個詞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息”和“男”兩個字。其中,“息”字的拆分部首是“心”,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男”字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息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話:“勿躁也,無妄也,潛伏緻命而不發也,乘時施令,吉兇成敗之時,乃發也。若此,則雖聖人亦師之不加也,是名蓄而不發者也。”其中的“蓄而不發”一詞即可理解為“息男”。
在繁體字中,《息男》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仍然是“息男”。不同的是,繁體字在書寫時更加複雜,使用的筆畫較多,形狀也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多種變體和演變。對于《息男》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然而,由于目前資料有限,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
1. 他連續工作了兩個月後,決定過上一段時間的《息男》生活,好好休息一下。
2. 忙碌了一整天的他渴望着成為一個《息男》,忘卻煩惱。
組詞:休息、悠閑、放松、自在。
近義詞:放下、冷靜、甯靜、自在。
反義詞:忙碌、壓力、繁忙、焦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