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征的意思、勾征的详细解释
勾征的解释
犹言搜括聚敛。《旧唐书·韦巨源传》:“ 巨源 屡践台辅,专行勾徵,废越条章,崇尚侵刻,树怨天下,剥害生灵,兆庶流离,户口减耗。”
词语分解
- 勾的解释 勾 ō 用笔画出符号,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销。勾乙(在报刊书籍的某些词句两端画上像“乙”的记号,表示作为资料)。 画出形象的轮廓,描画:勾画。勾勒。 用灰、水泥等涂抹建筑物的缝(坣 ):勾缝。 调和使黏
- 征的解释 征 (③征⑦徵) ē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收
专业解析
“勾征”是古代中国(尤其唐代)财政制度中的一个特定术语,其核心含义是追缴、补征欠缴的赋税。它并非指常规的、按时的赋税征收,而是指对过去未能按时足额缴纳的赋税进行查核、追索和补征的行为。
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如下:
-
词义分解与组合:
- 勾: 本义有“钩取”、“引出”、“查核”、“追究”之意。在“勾征”一词中,主要指稽查、核对、追究。它强调对旧账、欠账的清理动作。来源:《说文解字》对“勾”的释义引申。
- 征: 本义指征收(赋税)。在“勾征”中,特指征收(欠缴的赋税)。
- 组合义: “勾征”即指通过稽查、核对(账簿或实物),将应缴而未缴的赋税追征上来。它描述的是一个回溯性的、带有强制性的财政补征过程。
-
历史背景与应用(以唐代为主):
- “勾征”是唐代中后期财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且频繁使用的措施。由于战争、灾害、地方隐匿、管理不善等原因,朝廷的赋税收入常常出现亏空或拖欠。
- 当中央财政紧张时,朝廷会派遣官员(如盐铁转运使、度支使等)或责成地方官吏,对过往年份的赋税账目进行审计(“勾”),找出未缴、少缴的部分,然后下令补征(“征”)。
- 这种行为往往针对地方官府或直接针对纳税人(主要是农民)。它有时是必要的财政补救手段,但也常常因执行过苛、追征陈年旧账而成为扰民、加重百姓负担的弊政,引发社会矛盾。来源:《旧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资治通鉴》中关于唐代财政的记载。
-
具体操作与对象:
- 对象: 主要是地方官府未能按时足额上缴中央的赋税(如租庸调、两税钱物),或者纳税人(编户)拖欠的税款。
- 过程: 核查账簿(“勾覆”) -> 确认欠额 -> 下达追征命令 -> 强制执行征收。
- 特点: 具有强制性、回溯性(追征旧欠)、常常具有突击性(非定期常规征收)。来源:《唐会要》卷八十四《租税下》、卷八十七《转运盐铁总叙》等。
-
引申与影响:
- “勾征”一词生动体现了古代王朝在财政困难时期,对地方财权和民间财富进行深度挖掘和追索的努力。
- 它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下,财政管理中的一种强制性补救机制,但也揭示了其潜在的弊端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频繁或过度的勾征往往是社会动荡的诱因之一。来源:研究唐代财政史的权威著作,如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等。
“勾征”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财政术语,其核心词义是稽查并追征欠缴的赋税。它由“勾”(稽查、追究)和“征”(征收赋税)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唐代及以后王朝为解决财政亏空而采取的强制性补征欠税的措施。这一行为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国家财政运作和社会经济生活。
网络扩展解释
“勾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勾征(gōu zhēng)指搜括聚敛,即通过强制手段征收财物。该词带有明显的负面含义,常用于描述官吏滥用职权、过度征敛的行为。
二、历史用例
《旧唐书·韦巨源传》记载:“巨源屡践台辅,专行勾徵,废越条章,崇尚侵刻,树怨天下,剥害生灵,兆庶流离,户口减耗。”
此处描述唐代官员韦巨源利用职权横征暴敛,导致民生凋敝、人口减少的社会问题。
三、词义解析
- 勾:本意为勾画、勾取,引申为强制索取;
- 征:指征收、征敛;
- 组合后强调强制性、掠夺性的聚敛行为,多用于批判苛政。
四、现代应用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横征暴敛”“搜刮”等现代词汇替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爸爸白面郎百世不易悲哀便中鵖鴔诚心蹴践达聪单务坊长犯戒阁束咯支支供办寒哀混碰剪刀坚牡居材咀嚼空伪朗目疏眉老丫头梁陈两头白面零活令君香笼蒙履蹈买免密文内酒拍岸栖遅旗语齐足荣遇三珠树商素舌簧生恩神行法摄像管失计褷褷收成弃败税第水缸熟讲顺便说则素放童子试颓荒讬命歪惫外台刓缪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