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差錯;背違。 唐 顔師古 《上<漢書注>序》:“顧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違,激揚鬱滞。” 唐 元稹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夜對桐花寄樂天》詩:“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違,非言官好惡。”
(2).分隔;離别。 南朝 梁 何遜 《仰贈從兄興甯置南》詩:“一朝異言宴,萬裡就睽違。” 唐 李朝威 《柳毅傳》:“洎 錢塘 季父論親不從,遂至睽違,天各一方,不能相問。”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劉三吾與陳南賓書》:“暮年以來,每一得姻家書,輒興骨肉睽違之感,友朋相繼凋謝之痛。”《文明小史》第一回:“這番因事進京,恰好遇着 柳知府 放了外任,從此南北睽違,不能常見。”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代大會期間,我在新生的故都和他重逢以後,又是長期的睽違。”
“睽違”的正确寫法應為“暌違”(讀音:kuí wéi),屬于書面用語,常用于表達分離或久别之意。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古文用例,可查閱《說文解字》或權威語文規範手冊。
睽違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它是指分别的時間或地點長久的隔離,無法相聚或團聚的狀态。
睽(目旁, 13筆)+ 違(辶旁, 8筆)
睽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莊子·天地》。其中提到:“他鄉遇故知,,品為兩寐,岩穴勿違,項背何以識之?”這裡的“岩穴勿違”就表達了長時間無法相見或團聚的含義。
眭遺
在古時候,睽違這個詞的寫法是稍有不同的。它采用了古代字體,其中睽的“目”部分簡化成“目旁”并加上一點,違的“辶”部分也有所變化。
很多年沒有見面,我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睽違的狀态。
相睽違、久睽違、親眷睽違
相隔、相離、分離
聚集、相聚、團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