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狗盜鼠竊 ”。 明 劉基 《郁離子·千裡馬》:“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亡賴之人也。”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二·方國珍始末略》:“今復遣數舟,狗偷鼠竊。”
“狗偷鼠竊”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ǒu tōu shǔ qiè,其核心含義是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或行為卑劣的小偷小摸。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與用法
該成語字面指“像狗和老鼠一樣偷竊”,實際用于形容行為低劣、不成氣候的盜賊或反叛者,帶有明顯貶義。其用法多作賓語或定語,常見于書面語。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明代劉基的《郁離子·千裡馬》:“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無賴之人也。”。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中也有用例:“今復遣數舟,狗偷鼠竊。”。
近義與關聯詞
與“狗盜鼠竊”“鼠竊狗盜”同義,均指暗中行竊或不成器的反叛行為。而“雞鳴狗盜”雖類似,但更側重“小伎倆”,與此成語的貶義程度略有差異。
結構特點
屬于聯合式成語,通過“狗”與“鼠”兩種動物類比,強化對卑劣行為的諷刺。
該成語通過生動的動物比喻,批判了缺乏格局的偷盜或反叛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小人物的貶斥。需注意其與現代漢語中“小偷小摸”的語義區别,前者更強調“不成氣候”的否定評價。
《狗偷鼠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蠢笨的人或者不合適的人做了不合適的事情。
《狗偷鼠竊》的拆分部首是犬、讠、鼠、穴,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狗偷鼠竊》最早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古代民間故事和諺語的一部分。
狗偷鼠竊(繁體字)
狗偷鼠竊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真是個狗偷鼠竊的家夥,總是做一些蠢事。
2. 别再那樣了,你以為你在做狗偷鼠竊的勾當嗎?
狗守門、偷竊、貓捉老鼠、竊賊
狗行狍走、鼠目寸光、偷天換日
正直、誠實、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