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王畿方千裡之外,每方五百裡分為一服,共分成九服。蠻服在衛服之外,夷服之内,為第六服。《周禮·夏官·職方氏》:“方千裡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蠻服。” 賈公彥 疏:“言蠻者,近夷狄,蠻之言縻,以政教縻來之。”
(2).泛稱遠離京城的邊遠地區。 唐 元稹 《駱口驿》詩:“二星徼外通蠻服,五夜燈前草禦文。”
“蠻服”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古代九服制度中的地理劃分
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周代将王畿以外的地區按距離劃分為九服,每服五百裡。其中“蠻服”為第六服,位于衛服之外、夷服之内,是中央政權對邊遠地區的管理劃分。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五服九服”的疆域管理體系,具有政治和軍事管轄意義。
泛指邊遠地區的代稱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蠻服”常被用來指代遠離中原政治中心的偏遠地帶,如唐代元稹《駱口驿》詩中“二星徼外通蠻服”即用此意,強調地域的荒遠與文化差異。
補充說明:
建議參考《周禮》原文或權威曆史辭典(如《漢語大詞典》)獲取更系統的制度背景。
《蠻服》是一個漢字詞,它指的是外族人的服裝。在古代中國,當時的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而将其他民族視為野蠻、不文明的代表。因此,他們稱其他民族的服裝為《蠻服》。
《蠻服》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虍”(tiger,表示虎),第二個字是“服”(representing clothes,表示服裝)。因此《蠻服》的部首是“虍”,總共有11個筆畫。
《蠻服》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莊子·讓王》篇。這個詞在古代中國文獻中多次出現,用于形容中國人認為不同民族的服裝。蠻族是中國古代通常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他們與中國人的服飾習慣有所不同。
《蠻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蠻服」。
在古代,字形有所變化。《蠻服》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蠻服」。
1. 他們來自南方,身穿着華麗的蠻服。
2. 古代中國人認為蠻族的服裝十分奇異,與他們自己的傳統服飾截然不同。
蠻族、服裝、傳統、奇異、南方。
異族服飾、異域服裝。
中土服飾、本土服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