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瓠葉羹的意思、瓠葉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瓠葉羹的解釋

用瓠葉等煮成的濃汁食品。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羹臛法》:“作瓠葉羹法:用瓠葉五斤,羊肉三斤,蔥二升,鹽蟻五合,口調其味。”亦省作“ 瓠羹 ”。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舊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槃案,亦復擅名。如…… 徐 家瓠羹, 鄭 家油餅, 王 家乳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瓠葉羹”指以葫蘆科植物瓠瓜(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的嫩葉為主要原料熬制的湯羹,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傳統飲食。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溯源

    “瓠”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葉掌狀分裂,花白色,果實長圓形,嫩時可食”,其葉被稱為“瓠葉”。羹在《說文解字》中解作“五味盉羹”,指用肉類或蔬菜熬煮的濃湯。組合成詞後,“瓠葉羹”特指以瓠葉為基料的羹湯(來源:《漢語大詞典》“瓠”“羹”字條目)。

  2. 文獻記載

    《詩經·小雅·瓠葉》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的記載,漢代鄭玄注:“熟瓠葉者,以為飲酒之菹也”,說明先秦時期已有将瓠葉加工為佐餐食物的傳統(來源:《毛詩正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瓠葉“味甘,性平,無毒”,可“解煩熱、利水道”,印證其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來源:《本草綱目·菜部》)。

  3. 飲食實踐

    古代醫籍《飲膳正要》提及以瓠葉配伍豆豉、姜絲熬羹,用于消暑祛濕。現代浙江、福建等地仍保留将嫩瓠葉切碎後與豆腐、蝦米同煮的地方食俗,體現藥食同源理念的延續(來源:地方民俗飲食志)。

網絡擴展解釋

“瓠葉羹”一詞包含本義和引申義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本義:古代的一種菜肴

  1. 定義
    “瓠葉羹”指用瓠葉(葫蘆的葉子)與其他食材煮成的濃湯類食物。其做法最早記載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需用到瓠葉五斤、羊肉三斤、蔥二升等原料,并調配鹽蟻(一種調味料)制作而成。

  2. 曆史背景
    宋代文獻《楓窗小牍》提到,北宋汴京(今開封)曾有“徐家瓠羹”等知名食鋪,說明它曾是民間流行食品,後逐漸簡稱為“瓠羹”。


二、引申義:成語比喻

  1. 基本含義
    成語“瓠葉羹”比喻合不來的人勉強合作,結果難以令人滿意。

  2. 來源與意象
    瓠葉在葫蘆藤上生長時互相纏繞,難以區分,因此被用來形容人際關系或合作中的混亂與不協調。


三、語義演變

從具體食物名稱到抽象成語的演變,反映了漢語中通過日常事物表達複雜概念的常見方式。這種演變可能源于古代文人借用生活經驗進行隱喻表達的習慣。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記載,可參考《齊民要術》或《楓窗小牍》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暧然熬不過財食成鑒叢巧燈炬定級獨奏州遏雲方鲠蓋飯概念的限制耕獲觀池貴官橫針不拈,豎線不動恢台混迹駕曹将順教谕假鐘解凍儆急鲸鬣既朔輯着拘榷考語姱辭誇特蛎槎六家七宗迷蝶冥配密索墨井偶而碰鎖全科人兒日月山塞嘿籸盆深喻飾讓時晌霜葩送信通署頭骨推頓歪不橫楞腽肭獸微波爐衛星導航物如誤信銜碑嚣氛嘻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