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桐的意思、焦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桐的解釋

琴名。 東漢 蔡邕 曾用燒焦的桐木造琴,後因稱琴為焦桐。 唐 張祜 《思歸引》:“焦桐彈罷絲自絶,漠漠暗魂愁夜月。”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音入 藍橋 ,響振瓊瑤,卻是羨焦桐一曲巧,芳心頓消。” 龔爾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鈍庵》詩:“日夕而不至,焦桐起離情。”參見“ 焦尾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焦桐"一詞源于中國古代著名的制琴典故,其核心含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面本義與典故溯源

指東漢蔡邕(字伯喈)用燒焦的桐木所制的名琴"焦尾琴"。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途經吳地時,聞火中桐木爆裂聲辨為良材,搶救出已焦的桐木制成琴,音色絕佳,因琴尾留有焦痕而得名。此典成為文人雅士鑒賞慧眼與器物重生的象征。

二、漢語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琴名。東漢蔡邕曾用燒焦的桐木制琴,後因稱琴為焦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辭海》亦載:"焦尾琴的别稱",強調其作為古琴代稱的文化屬性。

三、文化引申義

  1. 良材蒙塵的隱喻

    典故中桐木被焚喻指人才遭埋沒,如宋代胡宿詩"已托焦桐傳密意"暗含知遇之意(《全宋詩》卷十二)。

  2. 文人精神的載體

    明清琴譜常以"焦桐"代指古琴,象征士大夫的高潔品格。明代《溪山琴況》稱其"雖曆劫火,清音不滅",賦予其文化韌性内涵。

  3. 藝術鑒賞的符號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蕉葉式焦尾琴"(編號故001169),其形制延續焦尾特征,印證該詞在器物學中的專指性(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庫)。

學術參考

此詞曆經千年已從具體器物名升華為文化意象,其釋義需兼顧文獻記載、文物實證及文學轉義三重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焦桐”一詞包含曆史典故與現代引申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本義:古琴代稱(東漢典故)
    源于東漢蔡邕制琴的故事。據記載,蔡邕聽到燒焦的桐木爆裂聲,辨識出這是制琴良材,遂将其制成名琴,後世以“焦桐”代指琴。唐代張祜《思歸引》中“焦桐彈罷絲自絕”等詩句,均用此意象表達琴音之美與文人雅趣。

  2. 引申義:焦裕祿精神象征(現代意義)
    現代語境中,“焦桐”特指焦裕祿在蘭考縣推廣種植的泡桐樹。他通過發展泡桐産業幫助當地脫貧,此樹被賦予親民愛民、擔當奉獻的精神内涵。***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提及“焦桐”,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象征意義。

  3. 文學與文化的雙重承載
    古代詩詞常以“焦桐”寄托情感,如陸遊“焦桐無賞音”暗喻知音難覓;現代則通過“焦桐”傳遞榜樣力量,體現曆史與現實的交融。

注:若需查閱相關詩詞或焦裕祿事迹的完整内容,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氨基酸扒釘薄裝霸王之資筆杆子不露神色不數數大夢初醒大冥丹青樹倒偃等身書的颡多爾衮梵偈扶牀鬲蔽恭迎乖巧貴谷古峭花邊黃包車黃菠羅花裝渾人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稽謀井曲金機考磐枯槁客壘球栎社祿命露朽馬百鹩邁達馬領莽渺男弟納質凝沍錢唐牽拽企喻歌權時認取日飲無何石檢阗委圖說亡匿枉直同貫莞然宛轉猥茸文昌省渦管淆亂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