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vere relation with a friend;break up an old friendship]∶三國時管甯跟華歆同學,讀書時兩人合坐一張席,後來管甯鄙視華歆的人品,把席割開分坐。後世指跟朋友絕交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甯讀如故, 歆廢書出看。 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 、 華歆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 寧 讀如故, 歆 廢書出看。 寧 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後以“割席”謂朋友絕交。 宋 楊萬裡 《齋房戲題》詩:“欲從舉者便彈冠,回顧石交難割席。” 清 陳夢雷 《絕交書》:“不孝雖已割席,敢不拜在下風。”
“割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ē xí,字面意思是“割斷席子”,實際指朋友之間因價值觀或品行不合而絕交。這一典故源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管甯與華歆的故事,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典故細節,可參考《世說新語·德行》原文或相關曆史解析資料。
《割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斷絕關系或斷交。通常用于形容兩個人或組織之間解除友好關系或合作關系。
《割席》拆分成了兩個部首,分别是“刀”和“巾”。它由8個筆畫組成。
《割席》一詞最初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于形容貴族之間的友好關系的中斷。
《割席》的繁體字為《割蓆》。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将《割席》的兩個字分開寫。例如,《割》字的古代寫法為“刂曷”;《席》字的古代寫法為“巾木”。
他們因為意見分歧,決定割席斷交。
割斷、割裂、席卷、卷席而去
中斷、斷絕、絕交、斷交
友好、合作、聯絡、交往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