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隱沒。《北史·孫紹傳》:“士人居職,不以為榮;兵士役苦,心不忘亂。故有競棄本生,飄藏他土,或詭名託養,散沒人間。”
“散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散沒”指分散隱沒,強調人或事物因分散而逐漸隱匿的狀态。該詞多見于古籍,如《北史·孫紹傳》中描述士兵和士人因戰亂或勞役逃離原籍,“散沒人間”。
在《北史·孫紹傳》中,原文寫道:“士人居職,不以為榮;兵士役苦,心不忘亂。故有競棄本生,飄藏他土,或詭名託養,散沒人間。” 這裡指士兵和百姓為逃避動蕩,改名換姓、分散隱匿于民間。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群因戰亂、壓迫等主動隱匿的情景,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提到該詞有近義詞,但未具體列舉。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北史》相關文獻。
散沒是一個動詞,指的是東西散落或遺失不見。
散沒有具體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0。
散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老子》一書中,意味着失散、分散、無蹤,後來演變為遺失、消失等含義。
繁體字“散”字寫作「散」,而「沒」字在繁體中寫作「沒」。
在古代,散字在小篆中的形狀為一個象征散落的“鬯”字旁加上一個象征草木的“艸”字,表示東西分散的樣子。
1. 戰火中家人散沒,讓人心如刀絞。
2. 書包打開後,裡面的鉛筆散沒了。
散漫、散步、散文、散發、散場
散失、丢失、失落
聚集、集中、團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