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蒲草為贽。質,通“ 贄 ”。見面禮。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上》:“将之以誠,雖微物而可重;獻之由心,雖蒲質而可薦。”
(2).蒲柳之質。因蒲柳早凋,常用喻質賤、體弱。 明 高濂 《玉簪記·設計》:“念蒲質自甘棄捐,又何須雅念勤勞。” 明 張景 《飛丸記·權門狼狽》:“身生閫閣,足未履庭階,堪憐蒲質,怎慣得涉浪穿崖。”參見“ 蒲柳 ”。
蒲質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傳承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代"用蒲草編織而成的墊席"。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蓆厀于蒲質",這裡的"蒲質"即指蒲草制成的跪墊。從材質特性分析,蒲草莖稈柔韌且富含植物纖維,經晾曬處理後具備防潮、耐磨的特性,成為古代重要的編織原料。
《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蒲草為質的席子",強調其材質構成與器物功能的對應關系。在傳統禮儀中,蒲質制品常作為祭祀、宴享等正式場合的禮器,《周禮·春官》記載司幾筵"掌五幾五席之名物",其中包含蒲席品類。現代考古發現印證了商周時期已存在成熟的蒲編工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席紋陶器提供了實物佐證。
該詞彙在當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傳統工藝論述。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乙級文化詞彙,建議在涉及古代典章制度或物質文化研究時規範使用。
“蒲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以蒲草為贽(見面禮)
“質”通“贽”,指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時所持的禮物。例如晉代袁宏《後漢紀》提到“雖蒲質而可薦”,即以蒲草作為微薄但真誠的見面禮。
蒲柳之質的比喻
蒲柳(水楊)因早凋特性,常被用來比喻: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蒲質”解釋為成語,形容品質高尚純潔、不受外界誘惑,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基于蒲草樸素特性的引申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釋義的詳細出處,可參考《後漢紀》《玉簪記》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白玉蟾杯中物别居并置賓事布水參微笞服大老爺們兒打顐獨峯牛诶诒犯由墳庵豐饋高丘膈膜古壘過諐古歰豪紳恒風鴻漸之翼掎裳連袂警犭浄街槌晉級踦隻開引可不空費詞說媿畏連城之璧鐐鎌慢傲蠻江麽麽明細謬誤汧渭七録衾材綦毋冗不見治上賓山堌觞祝十六國襹褷蜀羅束湍塌冗薙滅為人說項無條香表小姑子霄晖嚣滓謝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