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古義 ”。1.古代典籍之義理。《魏書·禮志二》:“良由去聖久遠,經禮殘缺,諸儒注記,典制無因。雖稽考異聞,引證古誼,然用捨從世,通塞有時,折衷取正,固難詳矣。”《新唐書·李德裕傳》:“人君動法於日,故出而視朝,入而燕息。傳曰:‘君就房有常節。’惟深察古誼,毋繼以夜。”
(2).古賢人之風義。《宋史·文天祥傳》:“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古誼忠肝,躍然紙上。”
(3).古代字義。指字的本義。 清 魏源 《<說文拟雅>叙》:“《爾雅》不盡用字之本誼,專取假借,故六書之本義不明。今專以部首分類,而以其虛文語助為‘釋言’,别輯其專行借誼反廢古誼者為‘釋訓’。”
古誼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古”指古代、傳統,“誼”本義為合宜的道德或行為,引申為情義、交情。組合後,“古誼”指古代傳承的道義準則或深厚情誼,常用于描述符合傳統道德的人際關系或精神品格。例如:“他秉持古誼,堅守信諾”(《漢語大詞典》修訂版,商務印書館)。
引申義與典籍用例
在文獻中,“古誼”可特指學者對古代典籍的考據與闡釋,如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及“古誼”為對文字本義的考證。這一用法強調對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學術嚴謹性。
文化内涵
“古誼”承載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體現中華文化對曆史道德典範的推崇。例如《禮記·曲禮》中“君子交絕不出惡聲”的論述,可視為“古誼”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中華書局)。
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下,“古誼”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比喻超越功利、曆久彌堅的情誼,如“兩地古誼,世代相傳”(《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其使用需結合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古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四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同“古義”
指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或古代典籍中蘊含的義理。例如《魏書·禮志二》提到“引證古誼”,即引用古代典籍的義理來論證。
古代典籍的義理
強調對經典文獻中思想、倫理的探究。如《新唐書·李德裕傳》中“深察古誼”,即要求深入理解典籍中的核心思想。
古賢人的風義
指古代賢者的品德與節操。典型用例出自《宋史·文天祥傳》:“古誼若龜鑒”,以龜甲和明鏡比喻文天祥的忠貞與高潔品格。
古代字義(字的本義)
從文字學角度,指漢字在古代的本義。例如清代魏源在《〈說文拟雅〉叙》中讨論字的本義時涉及這一用法。
補充說明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結合上下文進一步體會其細微差别。
犇雷敝撤柴城崇愛刀客颠隮定令的确涼低首下心二姓之好飛舉鳳凰車傅色鮯鮯公車上書廣緝鬼中跪坐漢甘露鼎黃牙黃月化鐵爐火祖錦城靜美勁鸷屐響譏谀跨海壼闱良奧領帥林缬磨厲慕顧鳥旗朋淫萍泛惬適情華跂塗三尺軸賞得生齒日繁時鐘收擇順之者興,逆之者亡嵩山三阙談俳跳波條翮通晐土巴腯成退謝王業汙累香草美人香火祠熙景